分卷阅读2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头,天赋奇才的吹捧,听得耳朵都起茧。

年轻气盛的孙导没料到,成名太早,同侪就有一大群人等着他往下掉,毕竟天赋奇才的后面,还有江郎才尽,仲永之伤。

观摩天才的跌落,觉简直绝妙。

就像孙导的成名影片拍的那样:奢侈总是伴随危险和幻灭,如同少年太美太妖。

孙导结识孟淮明的契机就是这部片子,他当年眼界高,理想大的不得了,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孟淮明合谋要拍一部名垂青史的电影,能叫祖辈儿给重孙子介绍,成为一代人的记忆风标。

而当孙导认清现实后,恨不得当年的自己一个大耳刮子。

电影靠什么?孙导在酒桌上打嗝,靠明星,靠大牌,靠能让你热血沸腾的画面,靠团队营销,靠一个辐强的群体,靠首因效应,靠在最短的周期内制造最火爆的买点。

——靠靠靠!

孟淮明就骂:“你他|妈爆什么话?”

“不能全网红,全网黑也好啊!”孙导醉醺醺趴在桌上,曲起手指弹向冒着气泡的杯。

*《你来我往》的小说收到过这么一段评论:“最可怜的一辈子啊,是小时候啼哭没人哄抱,童年好奇没人明了,少年心动无人知晓,青年归家无灯晚照,老年回想,连生辰都忘掉。”也算是符合了主人翁的命运。

这篇小说背景定在一处地级县城,讲述了竹马竹马的俩小孩情的转变及人生的转向。

主角郑诚和温良有开裆情,一起经历了高三、高考、毕业分离……多年后,他们在繁华临海都市的过街天桥上再次相遇。

故事从相遇开始说,倒叙的手法,整篇都充斥着朦胧和

小说篇幅不长,冲突点共有三处,分别是温良被父亲殴打后郑诚身相助,高考前的出柜,高考后的约见,这些全都发生在回忆线里。

正常时空线的台词环境大多温情柔软,但全文的悬念却放置于此。

其实温良本没有出现在天桥,他本人早在几年前离世,过街天桥的重逢只是郑诚的一场大梦。

梦境美化了现实,掩盖了种种的妥协和现实的重击。

他们真正缔约的地方是在家乡的石桥,那里正是两人的分离地。

而前来赴约的是温良的朋友周伯舟。

那时的郑诚事业受挫,孤身一人,又身患重疾,原本想再见温良一面后一死了之。

故事的最后,周柏舟告诉他,桥下河水不舍昼夜地淌,温良的遗言说,他一生不曾后退,永远朝前,而这一次当他终于走到终点,见到天高海阔,他就会折回来,你只要活着往前,他就能从死地回返。

你来我往的三重寓意,是石桥和天桥上向两方的分别,生死的歧轨,情的重逢。

这不是适合改为电影的小说。

隐晦的寓意,繁琐的细节,节奏缓慢,大篇幅的独白。

相比于汤圆酒糟长篇环环相扣的情节,这更像是他随意写出,来读者的产物。

孟淮明的备忘录里记录了导演关于这部片子的改编要求,硬的一点是要取缔掉大部分两位主角在十八岁以前的经历,这不用提点,孟淮明都能准确作。

不好办的是孙导还执念着他成名作的少年情怀,要求将高考后约见的那一场戏写出风格写出氛围。

至于是什么氛围,孙导自己也讲不清。

他磨光了灵,还在妄图找回那惊鸿一瞬的情辉煌。

要求叠加下,就已经相当于要把小说的结构打散。

全文三万字至少有一大半是回忆,砍掉了,重点就要转移到代表“梦境”和“现实”的时间线上,而这些在原文仅是三言两语。

说白了最后还是靠编剧瞎掰。

孟淮明接耽改剧的经验不是没有,但这种风格的本子还是第一次见。

之所以抢着要,挑战自我的成分比较大,加上汤圆酒糟确实是个可以依傍的笔名,他本人也他的风格,当时就拍板接了。

后来阻碍过大,孟淮明自己又诸事身,付了违约金当起甩手掌柜。

可现在这部小说于孟淮明意义就大不相同。

这是燕灰的小说。

并且也许是他唯一一次能再次接近燕灰的机会。

近来燕灰神稍有好转,孟淮明旁敲侧击过他失控的原因,他本人只说是之前过的不大顺,伴生抑郁倾向。

总之都是不明所以的病症。

孟淮明想追问,忍了又忍,最后还是决定让姜华去打听。

他更想让燕灰亲口告诉他,而可能几乎为零。

从前燕灰就是随遇而安的子,换了新地方也没见什么不适应,他默默地搬进来,默默收拾起屋子。

房子离市区远,开车要四十多分钟,好处是空气质量高,面朝人工湖,风景不算太雅,也胜过钢筋铁骨的森林。

燕灰不怎么看湖,头几天只是拉紧窗帘闷头睡觉,三餐要么叫外卖要么吃姜华带来的垃圾食品。

睡过了几天后他就开始写东西,具体写的内容孟淮明没有过问。

他很少外出,不进厨房,从早到晚泡在书桌附近,手写和电子版切换进行。

孟淮明心道燕灰以前从不手写,如今再捡起来,却发现并不是因为怀旧。

他的眼睛似乎比以前更加不好,孟淮明不止一次看见燕灰摘下眼镜用手捂住眼眶。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