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一起做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这么说吧,在发生金钱往之前,双方的关系是面子关系,也就是只停留在表面上的。只有当一方接受另一方的金钱之后,双方才好比是上了同一条船,什么话都可以说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了。
两个人重新来到外面。这次不是从前门出来的,而是直接从后门出来,后面的车更多。
戴向军假装对汽车非常有兴趣的样子,这里看看,那里瞧瞧,其实心思并没有真正放在汽车上,而是在继续消化陈四宝刚才所说的话。
陈四宝刚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对戴向军影响最大。因为他说到了"排场"。"排场"是最有他们家乡特的专用词汇,可以有各种解释。比如当年他二叔叔因为想"排场"而积极报名参军,在那个场合,"排场"是光荣和引人注目的意思。比如眼下,九江的汽车市场连绵数十里,红旗招展,汇成靓车的海洋,甚为"排场",在这里,"排场"可以理解成场面宏大和壮观张扬的意思,也可以引申为众所周知的意思。此外,尚有婚礼办得"排场"、丧事办得"排场",甚至某个人因为漂亮、气质好而被乡亲们说成是长得"排场"等,总之,陈四宝在这个时候冒出这样一句最有家乡特
的话,不仅恰如其分,一语道出问题的核心,而且还一下子拉近了自己和戴向军之间特殊的关系,使戴向军不得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
换个角度,戴向军就觉得陈四宝说得确实有些道理。这么大的排场,如果真有大问题,难道没有人管吗?既然这么排场地做,又没有人来管,那么就说明问题不是很大,而只要问题不是很大,在眼下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就确实可以理解成是一种探索。戴向军甚至记得前几天报纸上还在宣传一个观点,叫做"用足政策",意思是只要上面没有明确提出不能做的,都可以尝试。当然,"尝试"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实质意思就是都能做。当时戴向军看了报纸上的这个社论之后还颇有些慨,
慨自己的家乡之所以比南方落后,
本原因不是资源不如南方,也不是人的素质不如南方,而是胆子没有南方人大,没有"用足政策"。结合眼下的情况,南都人这种"办一个证进十辆车"的做法肯定是超出了"探索"的界限,但超出界限又怎么样呢?不是已经存在几年了吗?而且还将继续存在。即便将来上面查得紧了,坚决取缔了,这么多年当地的税收和就业已经实惠了,不管最后怎么处理,总不能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效果再抹杀回去。这样一想,戴向军就不是考虑九江这里该不该这么做了,而是想到他的家乡为什么不这么做了,明显为家乡没有这么做而
到惋惜。
陈四宝好像并没有理解戴向军此时此刻的想法,他一边在向戴向军介绍着各种新款车辆,一边继续着刚才的话题,说这里的易量每天可以达到上千辆。
上千辆?戴向军听了心里一震,没有管住嘴巴,不住随口问出来:"你们这样干,政府不管吗?"
"哪里会不管啦,"陈四宝仍然实话实说,"但总有办法会让他们睁只眼闭只眼啦。再说,我们可都是守法公民,照章纳税,对地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啦。"戴向军听了差点叹出一口气来,因为陈四宝说的恰好就是他刚才想到的。
"戴联络员,戴联络员!哎呀,真是你呀,戴联络员!"突然,有人在不远的地方对他们这样喊起来。头一声小,第二声大,第三声简直就是叫起来。
陈四宝没有反应,仿佛没有把"戴联络员"和"戴主任"联系在一起。而戴向军大概也渐渐生疏了这个称呼,所以,第一声他并没有反应,但还是愣了一下,等到第二声喊出来的时候,已经确定是喊他了,并且顺着声音看过去,却发现在一大排皇冠车的另一边有一张悉而陌生的面孔。
"丁有刚!"戴向军也叫起来。
两个人都动得不得了,迅速从两辆大皇冠中间相向穿过来,站在两辆车子中间就你一拳我一掌地互相对击,倒把本来和戴向军在一起的陈四宝给冷落了。不过,没有冷落太长的时间,戴向军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马上拉住丁有刚的手,把他拉到这边,将他和陈四宝互相做了介绍。
戴向军在向丁有刚介绍陈四宝的时候,没有说得太多,只说是自己的老乡,陈老板,而向陈四宝介绍丁有刚的时候,也不详细,告诉陈四宝,丁有刚是他在"黄埔二期"的战友,现在在南都市邮电局工作,是大处长。
陈四宝自然像见到了工商税务或海关的大领导,又是点头又是握手,最后还没有忘记呈上自己的名片。
丁有刚对陈四宝倒反应一般,虽然也和他握手,也回赠了名片,但整个过程完全是走形式,草草地看了一下陈四宝的名片,也不知道看清楚没有,马上就把自己的注意力重新放在戴向军身上。
"怎么?"丁有刚问,"今天微服私访,是来缉私还是打假啊?"丁有刚知道戴向军现在车管所工作,所以才这样开玩笑。
"哪里,"戴向军说,"这里不是我的地盘,怎么敢管?参观一下。"
"不是吧,"丁有刚说,"一定是发财了,准备买车?"
"说你自己吧?是不是你要买车了?"戴向军问。
丁有刚笑笑,未置是否。
戴向军本来是开玩笑的,没想到丁有刚还真要买车了,竟然一下子有点不是滋味起来。同样是"黄埔二期"的,同样是副职,人家都来买车了,自己连这个想法都没有过。不过,他不能将这种不是滋味表出来,于是,以夸张的口气问:"看中什么车,说出来我帮你参谋参谋。"丁有刚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似乎有些腼腆地说:"丰田皇冠,最新款的,就是这辆黑
的。你看怎么样?"丁有刚说的就是他们两个刚才相互掐时旁边的那一辆。
"眼光不错,"戴向军说,"这段时间给这款车上牌的人不少。这车够气派,又不张扬,最适合当处级官员的坐骑。"戴向军本来或许只是顺嘴奉承两句的,没想到一下子提醒丁有刚了。
"对呀,"丁有刚说,"本来还担心买车不好上牌呢,巧了,管牌照的人不就在我眼前嘛。这是天意,我这车今天肯定买了。车牌,就拜托兄弟你帮我搞定!"戴向军心里叫苦。他最清楚,给票证不全的车上牌,上面是明文止的。不错,他是在管牌照的发放,但是,牌照的发放不仅仅经过他一个环节,他甚至都不清楚到底有多少环节,每个环节该怎么走。再说,即便他有这个能力,就真的要为这个仅仅"同学"了三个月的"战友"费那么大劲把全部的环节都走一遍吗?可是,如果他不接受这个拜托,该怎样搪
呢?
"走,先到我公司坐坐。"陈四宝热情地说,说着,就拉着他们去他的四海公司。戴向军自然是求之不得,起码,陈四宝的邀请为他争取了一个缓冲的时间。戴向军知道,很多事情差就差在一个缓冲时间上,许多非常棘手的事情,一旦有一个缓冲,立刻就能刃而解,甚至自动解决了。这么想着,戴向军就积极响应陈四宝的号召,拉着丁有刚一起去陈四宝的四海工贸公司。
果然,一进四海公司,问题解决了。戴向军突然想起来,这个问题可以给陈四宝呀。他几乎每天都做这种事情,肯定知道里面的弯弯绕,知道这里面有多少环节,每个环节该怎么走,甚至知道哪些票据是必须要有的,而哪些票据则是可以省略或干脆造假的。大不了,事情用陈四宝的名义做,暗中他戴向军帮忙就是了。
大家一坐下,戴向军就发话了。
"没问题,"戴向军说,"小事一桩,你干脆就在我老乡黄老板这里买,然后他到我那里办,不就行了?"当然行了,陈四宝那里也不是没有这种皇冠车,就是没有,只要他一个电话,五分钟之内就能匀过来一辆。
"那最好,"丁有刚说,"反正在哪里买都是买。在朋友这里买最好。万一车子出了质量问题,我还能找到主。"丁有刚这最后一句话显然是开玩笑,但陈四宝当真了,马上就表态,说质量肯定没有问题,如果有一点问题,我还怎么见戴主任?而如果不见戴主任,我还怎么做这个生意?并当即表示,戴向军的朋友就是他的朋友,你先去那边问一个实价,不管是多少,我这边都给你免一个茶水钱。丁有刚说那倒不必了,只要车子质量没有问题,你又能保证上牌,我还要请你喝茶呢。就这样,几分钟的工夫,一单生意做成了。见双方都很意的样子,戴向军非常开心。既解决了他面临的难题,又为双方做了人情,至于办照嘛,他陈四宝哪天不来证照中心办牌照?也不在乎多一个还是少一个丁有刚的车牌照。
晚上照例是陈四宝开车把戴向军送到宿舍楼下。临下车之前,陈四宝递给戴向军一个信封。戴向军知道里面是钱,不要。
"入乡随俗,"陈四宝说,"这是规矩,南都这边的规矩。你帮我介绍了业务,让我赚了钱,我当然要给你红包。如果你不要,就让我坏了规矩,坏规矩是要破财的。你总不希望看着老哥破财吧?"话说到这个份上,要则是帮他,不要则是害他了,戴向军有什么理由害陈四宝呢?于是,就只好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