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祈祷和平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九四六年,《大公报》著名记者王芸生到本游历之后,对国人发出警告说:“今天中国是战胜国,却并不强;
本是战败了,但到它国内看看,尽管困穷,尽管残破,但无形之中总使你
到它有一股子气。”作为一名优秀的
本问题专家,王芸生将中
两国的现状作了一番切实的比较:“凌空观察,投降之初,
本人对中国有一种模糊的钦崇,以为中国毕竟是了不起的大国,八年战争不屈,终使
本失败了。时间过了一年多,听听中国国内还陷于战
,看看在
本的中国人的地位之无足轻重,又轻视中国人了。”对于
本人看待中国的态度的变化,中国人自己是否应当引起某种警觉和思索呢?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都可以说是一部生存竞争的历史。竞争过程的顺逆和结果的成败,决定这个国家或民族的祸福命运。而顺逆成败,则又取决于这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时代环境的适应能力。一百多年来,中国对近代化的适应能力一直落后于本。半个多世纪之后,王芸生早已去世,但他对中
两国发展轨迹的预言却不幸成为了现实。
法国人施赖贝尔也有相似的预言:“寂静的黑夜笼罩着本,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没有落到如此彻底的失败。如果
本有朝一
将从这堆灰烬之中,从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
这一天留给它的一切中获得新生的话,那将是另一个
本。”战后的
本在一片废墟上发奋图强,抓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全球技术革命和经济转型的机遇,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重新进入全球最发达国家的行列。而中国却
经战
和政治运动之苦,在抗战胜利之后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绕了一个大大的圈子,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才开始迟到的改革开放。此时,中国已被
本远远地抛到了身后。
本的领土面积为三十七万平方公里,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还没有黑龙江省大。
本的国土中百分之六十为山地,自然资源极度缺乏,地震、台风、火山、海啸等自然灾害极为频繁。然而,在二战中惨败的
本,不仅没有陷入长期的穷困,反倒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里就崛起为经济和科技大国。
从古代以来,本人就一直以“追赶、超越”的
神来对待比自己先进的文明形态。在古代,
本把中国当作老师;在近代,
本把荷兰当作老师;在现代,
本把美国当作老师。这是一个善于使用“拿来主义”的民族。
本在“国际
通安全学会”发表的“社会速度指标化”中公布,世界上步行速度最快的是
本人,其中大阪人又居世界第一位,每秒一点六七米;东京人第二,每秒一点五六米。与之相比,巴黎人不过每秒一点四六米。步行速度极具象征意义,在现代化的道路上,
本人显然不仅仅是步行的速度很快。
一九五二年,美国结束了对本的占领,
本成为独立国家。当时
本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智利和马来西亚还要低。但是,到了一九五七年,
本就已经超过了古罗马的后裔意大利;一九五八年,
本又超过了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过的榜样——欧洲两大强国英国和法国;一九六九年,
本再次超过了曾经发明生产
水线而震撼世界的工业强国德国,真正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不久,
本即取得了国内生产总值五万亿美元的惊人成就。这一发展速度确实是一
千里。
今天,本拥有世界一
的制造技术,科研投入在全球名列前茅。
本的丰田、本田、三菱、索尼、东芝、佳能等跨国企业,无论在科研水平还是在管理运营方面,都位居世界前列。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本已经在汽车和钢铁生产领域超过了自己的良师美国。
本拥有的外汇储备高达三千六百多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本是仅次于美国、欧洲的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之内,这一地位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撼动。
中两国的经贸极具互补
。从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九
中
邦
正常化恢复以来,中
两国的经贸联系
益紧密。
中贸易额从一九七九年时不足七十亿美元,到二零零二年已经达到了一千零一十九亿美元。对于中国来说,
本自一九九三年以来就是第一大贸易伙伴,中
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四分之一的比重,
本还是重要的资金来源国;对于
本来说,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主要出口市场之一,中国还是重要的对外投资国。近十年以来,
本对华投资项目已达两万三千多个,实际使用金额四百亿美元。
本的一千家大公司中,已经有四百二十家将生产基地搬到中国。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对世界三十一个国家进行“全世界商业成本比较”调查表明,中国排在第二十八位,接近于成本最低的国家。据
本贸易振兴会二零零一年版的《投资白皮书》调查显示,百分之九十五点五的会员企业认为:“中国是海外投资的理想国。”许多制造业计划在二零二零年之前将其生产能力的一半转移到中国。
本还向中国提供
元贷款,该贷款属政府开发援助
质。截至二零零二年底,
本累计向中国承诺政府贷款两万九千五百零四点八九亿
元,项目达一百九十九个。中国共接受
本无偿援助累计一千两百七十九点七二亿
元,用于一百一十九个项目的建设。
元确实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基础建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今天,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家中没有中国制造的服装和玩具的本城市居民家庭,我们也很难找到一个家中没有
本制造的
用电器的中国城市居民家庭。在全球经济
益一体化的今天,中
两国都无法忽视对方的存在。
中国大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及每年平均百分之八左右的增长,都为本企业提供了一个前程似锦的运转舞台。前
本贸易振兴会理事长白田山认为:“不应当把中国大陆的发展看成威胁,应该把中国大陆的繁荣与发展看作是
本自己的繁荣发展,因为中国大陆的发展也会给我们带来利益。”中
经贸关系的良
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而且进一步推动了
本的产业结构调整。反过来,经济的共同繁荣又成为联结中
关系的纽带,并成为东亚地区稳定、发展的基础。
然而,中两国之间仅有经贸的合作是不够的。多年来,中
两国在政治上异常冷淡,两国国民之间也远未达成起码的理解和友好。中
两国要成为亲密的盟友关系,还要克服很多障碍、还要越过很多鸿沟。
据《中国青年报》所做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中国的被调查者中,认为本“坏”和“特别坏”的中国人高达百分之四十二。而
本首相府外
舆论调查则表明,对中国有亲切
的
本国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曾经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到了一九九六年跌至百分之四十五以下。一九九七年,对中国人没有亲切
的人数第一次超过了有亲切
的人数。
上述调查无可回避地表明:中两国甚至在多数普通国民的层面上,已经形成了互相厌恶的情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为和平、友好而真诚祈祷,我们更要为和平、友好创建牢固的基。
居家过子,要是邻居令人厌恶和畏惧,如果无法让他走开,那么最多我们自己搬家走开就是了。然而,中国和
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居,即便谁都不认为对方是个让人喜
的芳邻,却注定了谁都无法让对方搬走,自己也无法走开了事。因此,无论是厌恶也好、喜
也罢,中
两国都无法回避、漠视对方,无法在与对方打
道时一厢情愿地自说自话。
既然我们无法回避本的存在,就应当了解和研究这个与我们有着上千年复杂纠葛和恩怨情仇的邻居。对于中国来说,或许最应该、最重要、也是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客观地了解、研究和认识对方,理
地把握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辱骂、仇恨和敌视,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倒会对我们自身造成重大的伤害。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写过《花菊与刀》、,欧洲作家小泉八云写过《本与
本人》、韩国教授李御宁写过《
本人的缩小意识》,它们都成为外国人研究
本的经典著作。而作为近邻和战争受害者的中国人,迄今为止却没有写出一本举世公认的研究
本的巨著来。
相反,本学术界对中国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现代中国,无论是文学、政治还是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竹内好、丸山真男、藤井省三、沟口雄三、安丸良夫等
本学者,都取得了让我们本国学者汗颜的卓越成就。
曾经拍摄过电影《鬼子来了》的导演姜文说过:“我对本民族本身并不反
,但对他们的做法
到愤怒。我们要小心他们,更要研究他们。”我们一方面恐惧
本的野心,另一方面却羡慕
本的财富。我们一听见
本侮辱中国的事件就情绪
昂,一看见
本价廉物美的商品就眼红心跳。
但是,本的历史传统、国民
格和社会结构究竟是怎样的?
本实现富裕和强大的
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本未来经济调整和政治发展的走向究竟如何?对于这样一些并不复杂的问题,却没有几个中国人能够加以回答。这种现象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危险:不了解的对手,是难以战胜的对手。对敌人的蔑视,是一种只有在“知己知彼”之后才能摆出的资格。
中国对本的了解和研究处于“虽近实远”的状态,甚至远远比不上对欧洲和美国的了解和研究。
本是中国的近邻,普通中国人对它的了解却仅仅止于相扑、艺
、
花、索尼电器、丰田汽车、村上
树的小说和青
偶像剧。
但是,我们必须直面一个现实中蠢蠢动中的
本,我们必须
察
本的
神内核和政治走向。这一切又得依靠实证研究,而不是想象和臆测,正像姜文说:“
本右翼分子、反华势力、否认战争罪行的大有人在,并不像我们常说的那样是一小撮,只不过在那里上蹿下跳的是一小撮。不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等于没有正视
本这个强大的对手。另一个不好的倾向是:我们有些文艺作品经常替
本人向中国人谢罪。而事实上不肯谢罪的
本人是一大撮,我们为什么总要用那一小撮谢罪的
本人来麻醉和
足自己呢?”中国要赢得一个同
本友好相处、平等相待的地位,首要的问题是让自己早
成为一个现代、富裕、文明、民主的亚洲强国。中国的知识阶层要警惕民族主义、闭关锁国主义、复古主义和和反现代化的思
,坚持致力于人道、和平、民主、自由、博
这些先进价值观的阐发,使中国尽早融入世界文明的主
。
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之内,中之间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竞争将难以避免。但是,这种竞争应当是和平、友好、互相促进的竞争。
“中国威胁论”和“本威胁论”都有其相当的片面
。昔
战场上兵戎相见的悲剧,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
本人民,谁都不愿意看到。
中之间要避免悲剧的发生,就中国自身而言,最关键的事情就是使自己强大起来。所谓“强大”必须包括经济水准的飞跃、政治制度的革新、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等诸多方面,而不仅是一个多世纪之前
清帝国的洋务派所说的“船坚炮利”仅有“船坚炮利”的强大绝不是真正的强大,近代中国血的悲剧已经说明了这个道理。甲午海战的时候,中国北洋舰队的实力在
本舰队之上,但没有“人”的现代化,这支“硬件”好、“软件”差的庞大舰队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士兵们在炮台上晾晒衣服,即便是邓世昌这样的优秀舰长,也将宠物带上军舰照料。观察到这些细节之后,
本的谍报人员便确信,
本舰队一定能获得胜利。
一个国家的振兴,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谈到本经济和科技高度发达的
本原因,东方人和西方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教育。
本的经济奇迹,确实得益于完善的教育体系和由此培育出来的高素质的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