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光荣与耻辱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这白山黑水之间,在通化这座东北边陲小城的一个小山坡上,有一处荒芜的坟墓。在夕的余晖中,这座坟墓愈发显得凄凉与孤独。

这个坟墓的主人王凤阁将军,曾经是一名凶悍的土匪首领,后来却成为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半个多世纪以后,已经没有多少乡亲和同胞记得王凤阁可歌可泣的故事了。在这片沃土上,他仅仅是无数默默出生、默默死去的抗烈士中的一名。王凤阁与马占山、杨靖宇、李兆麟等烈士一样,是这片土地的优秀儿女。

“九·一八”事变之后,王凤阁在临江县红土崖一带组织民众,打出了“民众抗自卫队”的大旗,并被乡亲们推选为司令。一九三二年四月,王凤阁出任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十九路军司令。通化陷落后,他坚持抗达六年之久。

一九三七年三月二十七,王凤阁在大罗圈沟“一四三四”高地与军决战,弹尽粮绝,重伤被俘。同年四月十五,王凤阁及其、子三人同时被寇杀害于玉皇山下柳条沟门。当地人传说,当时军当着王凤阁的面屠杀了他的儿子和子,企图威他投降。然而,王凤阁一家三口至死都大骂寇。在一场伟大的民族战争的召下,一个昔的土匪也升华为民族英雄。

“七·七”事变之后,西方的观察家们在惊讶于中国人表现出的顽强战斗意志的同时,也预言中国人在这场实力悬殊的厮杀中前景黯淡。

在一九三七年中全面战争爆发前,本海军吨位为一百九十万吨,是中国的二十至三十倍。本作战飞机有两千七百架,而中国仅有六百架。本一个师的武力装备,在战争之初相当于中国一个师武力装备的三倍;而在战争的中后期,已经相当于中国的八至九倍。

武装到牙齿的本军队让欧美列强也不敢轻视,而中国只有一个虚弱的中央政府和数十个各自为政的地方政府,经济结构、组织形态和技术水平都还停留在“前现代”的状态。谁都知道,一个尚未离中世纪的国度与一支如狼似虎的现代化军队开战意味着什么。

本政客把中国形容为一条大甲吉鱼,为了吃到生鱼片,必须速战速决。然而,中国军队并没有像军大本营所想象的那样,只能坚持三个月便全面崩溃。

然而,本的算盘打错了。军虽然迅速占领了中国沿海最富庶的地区,但中国并没有崩溃。国民政府虽然损失了百分之九十五的工业,却依然顽强地组织着各种方式的抵抗。本越是向中国战场加派军队,越是发觉这是一个无底。负责宣传工作的本军官阿部多利吉,这样形容军在的处境:“双脚陷进无边的沼泽中没有地方可扶靠,拔出右脚,左脚又深深地陷进去。再想将左脚拔出时,右脚又再深地陷下去,已经完全无法逃了。这就是本目前的现状,是解决支那事变的实际情况。”军所到之处没有和支持,阿部多利吉不得不承认:“在内地可以看到,没有军的地区生机,而有军的地方却死气沉沉。”狂妄的军开始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悲愤和怒吼。这愤怒恰如那发的火山、如暴风、如雷霆、如怒涛、如本军阀们这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在伟大的抗卫国战争中,无数的英雄和勇士站了出来,用他们的血之躯捍卫着民族的生存和尊严。仅仅是中央军校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毕业的两万五千名年轻军官中,就有一万名牺牲在全面战争爆发的前四个月,阵亡的比例高度百分之四十。

今天,我们既不能忘却敌人的罪恶,也不能忘却自己的英雄。

在那些曾经浴血奋战的前辈中,有一位几乎被人们遗忘的英雄。他的名字叫杨云峰,今年九十五岁,抗战时期他是国民政府二十九军的一名普通士兵。现在,杨云峰家住河南省舞县北辛渡大墙后乡。老人早就丧失劳动能力了,膝下无子,也没有老伴,过着艰难的生活,甚至四处讨饭。

一九三三年一月,军占领山海关,二月进占热河,三月进犯长城喜峰口。烈的战斗展开了,守将何基沣旅长下命令说:“用大刀!夜袭!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在长城抗战中,二十九军以惨烈的伤亡换来了赫赫战果:歼灭寇六千余人,击毙少佐以上军官五十三人,缴获坦克十一辆、装甲车六辆、大炮十一门、机三十六架。

二十九军军需处长过家芳回忆说:“战斗仅三月,我军中、下级指挥人员伤亡较多。在战斗中,营长伤亡,由副营长代;又伤亡,连长代;一数易,司空见惯。第一线战斗部队无人可代理时,由师、旅、团部人员调任。”杨云峰是幸存者之一,浑身是伤,子弹从左脸颊穿进,使上下槽牙全掉了,耳朵被大炮震聋。

一九四零年,杨云峰参加了宜昌战役。一九四五年,当部队驻扎河南开封时,他向长官申请回家。他只带了一把二十九军的大刀回去,盘没到家就花完了。

作为二十九军的一名老兵,杨老汉年年都要积攒盘来卢沟桥看看,不是为了怀,而是为了生存。他把当年的战场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六十多年前,二十九军官兵有十万人,卫戍北平,威风凛凛,声震八方。卢沟桥事变之后直至抗战胜利,二十九军官兵一直在抗战争烽火的最前线与军血战,是抗战中付出牺牲最多的中国部队之一。

如今,二十九军官兵只剩下不到两个排的人,他们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加拿大等地。老兵杨云峰,就是其中的一员。

九十五岁的老汉要饭,并不能定义一个人的羞,而只能表明命运的坎坷。人们之所以躲避他、厌恶他,因为他是一个穷人、一个老人。如果他是一名将军,人们对他立即就会另眼相看。

与杨云峰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老兵的生活情况。参加过侵略战争的本老兵,每月由政府发给十几万圆的退休金,另外还有天皇发给的五万元的“恩给”他们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医疗条件,生活在一种得到尊重和关怀的社会氛围中。

如果一个民族记不得那些曾经为她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那么这个民族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杨云峰老人的遗忘,是另一种形式的犯罪。

我们亏欠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我们背叛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信念。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在战争中,谁是勇士,谁是懦夫,无须言语争论。十五年抗战中,国民军队有一百多名将军光荣捐躯,共产军队则有二十余位将领献出了生命。一九三八年四月,蒋介石在武汉会战前夕的各部长官会议上要求高级将领“抱定必死的决心,与士兵共患难同生死…虽天崩地裂,此志不渝。”这也成为许多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将领们的人生信条。

在前线牺牲的将军中,生前有上将军衔和死后被追授上将军衔的高级将领一共有九位,他们分别是:佟麟阁上将、赵登禹上将、郝梦龄上将、王铭章上将、冯安邦上将、唐淮源上将、饶国华上将、张自忠上将、李家钰上将。

其中,职务最高的集团军总司令有两人,即:张自忠上将,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一九四零年在湖北南瓜店牺牲;李家钰上将,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一在河南秦家坡牺牲。

在这些英雄中,李家钰是最不为人所知的一位。

李家钰,川军将领,曾任四川陆军第一师师长、四川省边防军总司令等要职。

一九三七年,抗战争全面爆发后,李家钰立即致电中央请缨抗战,并将其所部编入第二十二集团军,率部赴山西前线。

一九三八年,伪军万人向东关、长治城进攻。李家钰指挥四十七军凭借山地工事,顽强抵抗,战三昼夜,将军击退。一九三九年,因战功晋升为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兼四十七军军长。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