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運河兒女終享團圓治河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兩騎紅塵自遠處飛奔而來,來到宋禮等人面前,兩名太監翻身下馬,説道:“聖旨到——,宋禮等人接旨!”宋禮下跪。
太監打開聖旨,讀到:“命工部尚書宋禮速回北京,督建紫城。欽此。”宋禮叩頭説:“臣領旨。”中官太監又説:“潘叔正接旨。”太監讀到:“敕封潘叔正為濟寧州知州,並賜詩一首:‘潘卿去浚河,功多怨亦多,百年千載後,功在怨消磨。’欽此。”潘叔正叩頭致謝:“臣謝主隆恩!”周長着急地問道:“公公,皇上他老人家沒提我的事兒嗎?”太監説:“周長接旨。”周長高興地下跪,説:“皇上聖明,他老人家還想着我呢!”太監讀到:“都督周長督造運河,勞苦功高,然煽動造反,罪當該誅,功罪相抵,死罪免除,削職為民。欽此。”周長驚得一下子坐到地上:“啊,怎麼是這樣?末將什麼時候煽動造反了?”太監説:“聖上説是你在瘟疫免費時,曾煽動造反,有錦衣衞上報。”周長悲憤地説:“臣領旨謝恩。”宋禮、潘叔正都來勸
他。
周長説:“我這才理解了,白先生不願做官,只想當布衣百姓的原因了!我是個直的人,不適合做官,也罷,還是回我的老家,當我的鄉民去吧!”大家都為他的遭遇唏噓不已。
周長和大家拱手作揖,含淚離去。
宋禮過來摸摸大牛的頭,問:“大牛,你怎麼樣啊,是留下來,還是跟我和你娘、妹妹一起去北京?”大牛跪下,説:“兒子不孝,就不走了,給乾爹,不,是岳父白老人守陵,看護運河,您就當沒有這個兒子吧。”宋禮慢慢扶起他來,説:“哪裏的話啊?你是我的好兒子,也是白老人的兒子,還是大運河的兒子!等我百年之後,也要埋在這運河邊上,我們還會相守在一起。”宋禮和百姓們拱手致謝,騎馬隨太監而去。
永樂十五年,皇帝下令,廢除海運,興建北京城的物料,全部經運河漕運,送往北京。
大運河岸邊,楊柳吐綠,大地返青。大運河裏,南來北往的船隻來來往往。大批的磚瓦、沙石、木料通過大運河運往北京城。
清明節。汶上彩山村村外的官路上,克俊全家正準備去給父親白英老人燒紙祭拜。
克俊媳婦説:“孩子他爹,你看看誰來了?”克俊説:“今天是清明,家家户户都要給先人上墳燒紙,你管人家幹嘛?”克俊媳婦扭着他的耳朵,生氣地説:“我的話也不信了,你睜開眼看看,那邊來的是誰?”克俊仔細一看,宋大牛挎着一個大籃子,白秀蘭抱着一個小孩兒,後面還跟着小運河,正在向這邊走來。
克俊高興地説:“原來是妹妹、妹夫一家來了,我們等一等,一起去給父親燒紙吧。”説話間,大牛就和秀蘭來到了眼前。克俊媳婦要抱抱秀蘭懷裏的小男孩,説:“南旺,你娘抱着你走一路了,讓你娘歇一歇,讓妗子來抱抱!”小男孩把嘴一撅:“不嘛,我要讓娘抱——”宋大牛説:“南旺,像哥哥那樣,下來自己跑。”小運河拉着小南旺的手,説:“來,弟弟,咱倆一起走。”他們結伴來到河邊一處墳前,墳前立着一方石碑:鄉官老人白英之墓。
克俊和媳婦、大牛和秀蘭分別從各自帶來的籃子裏拿出祭品,一一擺好,一起給白英老人的墳墓磕頭,燒紙錢。
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宮落成。北京皇宮以金陵皇宮為藍本,而規模更勝一籌。新修的北京城周長四十五里,呈規則的方形,符合《周禮》中理想的都城形制。
永樂十九年的節,北京紫
城奉天殿前,擺了上百桌酒宴,永樂皇帝大宴羣臣。
在太監的引導下,在黃傘的遮蓋下,在文武百官的萬歲聲中,永樂皇帝緩緩來到主桌前,他高聲説道:“今天,我和諸位臣工一起過年,在這裏祝賀遷都和北京奉天大殿落成,我們這座北京城是一座從運河上載來的京城,修造大運河,興國利民,功勞齊天。”百官歡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朱棣繼續説:“從今天起,我大明國將正式遷都北京,正式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京為京師,但在金陵也保留中央六部等機構,稱南京六部。”百官歡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宋禮、陳瑄來到永樂皇帝面前,下跪稟告:“啓稟皇上,有鄉官老人白英為修造大運河貢獻神思妙想,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實為我大明王朝之榮光,請予以封賞!”朱棣點點頭,嘆了一口氣,慢慢説道:“鄉官老人白英身處巖,心懷天下,功在治河,利在漕運,然天不假歲,英年早逝,真是悲天憫悼,嗚呼哀哉!朕敕封白英為功漕神!”永樂皇帝給白英的封號傳到了老百姓那裏,都覺得拗口,直接稱呼白英為“白大王”後來,漕運總督陳瑄來到濟寧督辦漕運事務,已經是濟寧州知州的潘叔正出城
接,二人相見,分外親熱。
傍晚,潘叔正拉着陳瑄到運河邊上的一家酒樓去喝酒,找到一張臨窗的桌子,二人坐了下來,慢慢品酒。
喝到酒酣之時,潘叔正覺有點兒熱了,就順手打開窗户,只見運河裏一河夕陽,碎金萬點,號子聲聲,百舸爭
,好一番繁忙的景象!
陳瑄高興地説:“惟獻兄,看到這大運河這般興旺,足下有何想啊?”潘叔正一邊飲酒,一邊
誦:“千里運河萬里船,千家血汗萬家歡,功過千秋何足道,造福蒼生萬萬年!”陳瑄讚歎地點點頭,説:“説得好!本督武將出身,不會作詩,但是,心和你是一樣的,這大運河是千百年來,百姓們心血和汗水的結晶,到了我們手裏,不僅要疏浚好,還要管好用好,為黎民蒼生造福!我已經奏請皇上,從江南杭州府到北京通州,在運河沿岸廣植楊柳,設立四十個轉運糧倉,便於漕糧轉運。又在沿線設置五百六十八個漕運館舍,維護河道,導舟避淺。”潘叔正説:“好啊,濟寧位於運河之脊,位置最為重要,糧倉和和館舍的事,本州一定辦好。”陳瑄拱手道:“那就有勞了!”正是一個月圓之夜,陳瑄喝完酒回到館舍,卻怎麼也睡不着,他掩上館舍的門,在街上閒逛。他又來到濟寧怡紅軒門口,看到燈紅酒綠依舊,想起與茅
相識的一幕一幕,不住地嘆息,自言自語地説道:月亮啊,您能不能給遠在淮安的茅
捎個信,就説我好想她啊!
怡紅軒的老鴇看到有一個官員模樣的人在門口徘徊,就走出來,想拉他進來,仔細一看,認出了他來,高興地喊:“姑娘們,貴客來啦,快來侍候這位官員大老爺!”陳瑄扭頭就跑。他來到運河南門橋上,倚在欄杆上息,卻看到橋下停着一隻花船,花船上,有一個年輕女人的身影,也在向自己這邊張望,她的臉龐就像月亮一樣,和月亮映在水中的倒影相互輝映,相互媲美。
只見這女子棄船登岸,順着台階,慢慢走上橋來,他到有些疑惑:這是誰呢?這麼
悉,這麼像茅
的身影?
那女人在月光下輕盈地走過來,身影越來越近,越來越清晰,他眼睛,不錯,正是茅
!
陳瑄高興地跑過去,大聲問道:“這是真的嗎?茅,你怎麼會在這裏?”茅
甜甜地笑着説:“總督大人,站在你面前不再是教坊司裏的靈芝,而是一個真的茅
,我自由了!
陳璇驚奇地問:“你自由了?那你的樂籍呢?”茅説:大人啊,是你非知,原來在樂籍的都是罪臣之女,由於訓練嚴格,技藝超羣,聲名顯赫,許多大家閨秀、淑女名媛都爭相加入樂籍,我被別人擠兑出來了!聽説你要到濟寧來,就跟着你一路從淮安趕了過來,如果你再不要我,我還是去濟寧的怡紅院算了!”陳瑄高興地伸出雙手,將靈芝緊緊抱在懷裏:“我要你,當然要了,誰也不能和我爭!”月亮害羞了,躲在了雲背後。
又是一個天,山東汶上南旺運河分水處,鞭炮聲裏,鼓樂齊鳴。白大王廟建成了。方圓幾十裏的羣眾都來到南旺,奉上貢品,燃香放炮,山東梆子劇社搭台唱戲,高亢的唱腔響遏行雲。
一位農民在大聲宣讀捐款的鄉紳百姓名單。人們歡聲雷動。
工部尚書宋禮、漕運總督陳瑄、濟寧知州潘叔正一起出席白大王廟落成儀式。他們和官員、百姓們一起祭拜,祈求功漕神白大王保佑大運河漕運平安,保佑運河兩岸風調雨順。
司儀高聲唱禮:“請主祭官祭拜白大王——”宋禮走進廟裏,跪在白英的塑像前,點上香,酹酒三巡。
司儀唱道:“各位來賓,請一起向白大王行跪拜大禮!”廟前的月台上,陳瑄和茅站在第一排,潘叔正和宋小蠻站在第二排,宋大牛和白秀蘭以及兩個兒子站在第三排,後面是數不清的百姓們。
隨着司儀的唱禮聲,大家一起下跪祭拜。
祭拜儀式結束後,白秀蘭拉着大兒子運河和小兒子南旺來到運河邊,坐在鎮水獸上,説:“運河、南旺,來,我給你們講講這條大運河,講講你姥爺治水的故事。”小南旺高興地説:“哦,娘給我們講故事了!”白秀蘭開始給孩子們講起爹爹和宋禮、潘叔正等一起重修大運河的故事,講得那麼深情,那麼投入。
最後,秀蘭對兩個兒子説:“運河、南旺啊,今天這故事難忘吧?”兩個孩子都使勁點點頭。
後來,永樂二十年(1422年),擔任大明王朝工部尚書十八年、掌管億萬工程營造資金的宋禮在任上去世,家中貧困,子孫無力發喪。同僚們卻嫉恨其嚴厲,不近人情,誣告其子孫藏匿家產,皇帝派人清查,確實家貧如洗,撥款安葬。平江伯陳瑄親自為其辦葬禮,並請求皇帝追加封號。宋禮被追封為“寧漕公”老百姓説他是有求必應,最為靈驗,稱之為“顯應大王”陳瑄和茅
結婚後,一連生了八個兒子,個個虎虎生物,有乃父的風采,在督辦大運河漕運三十餘年後,陳瑄也去世了,被宣德皇帝追封為平江候。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永樂皇帝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葬於長陵,廟號太宗,後改為成祖。諡號啓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去世後,皇太子朱高熾登基,是明代第四位皇帝,次年改元“洪熙”在位僅十月去世,終年47歲。死後葬於北京昌平天壽山獻陵。在位期間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為仁宣之治的繁榮打下基礎。廟號仁宗,諡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仁宗駕崩,漢王朱高煦陰謀再發動一次靖難之變,然而,陰謀,靖難失敗,朱高煦被廢,
錮於南京。接替仁宗朱高熾的是其兒子朱瞻基,是為宣宗。明宣宗念叔侄之情,去探望朱高煦,朱高煦使腿將其絆倒,宣宗惱怒,命人用大銅缸蓋住高煦。朱高煦在缸內運力舉起銅缸砸向宣宗。宣宗讓人取來木炭,堆積在銅缸周圍,把朱高煦活活烹死在銅缸內。
至於那位滿口阿彌陀佛的道衍和尚姚廣孝,永樂十六年(1418年)先於永樂皇帝去世,追贈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但是,卻被後世稱為“黑衣宰相”後來,在汶上南旺運河分水樞紐的地方,在祭祀白英的白大王廟旁邊,又建起了祭祀宋禮的宋公祠、祭祀潘叔正的潘公祠。在江蘇淮安清江浦,百姓們也建起了一座祭祀陳瑄的陳公祠。一代治河功臣都成了護佑大運河的河神,接受老百姓千秋萬代的景仰和祭拜。
大運河畔,宋禮、白英、潘叔正、陳瑄等先賢們的塑像坐看運河裏的帆船點點,神態安詳,音容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