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飛乘朔風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i這年七月,擊滅了臨川王所率的梁軍,解救了洛陽之危機的魏中山王元英,接受着民眾和將兵的歡呼凱旋而來。接着,楊大限和邢巒也-一歸來,魏之有力將帥們全都在洛陽聚集了。

魏的年輕新帝,姓名為元格,死後則被稱為宣武帝。時年二十四歲。他除了不若亡父孝文帝那麼英明之外,在國政上也欠缺意。看到他逃避現實之傾向,中山王尤痛心。

“中山,做得很好2你的武勵近年來已無人能比.絕對不愧父祖之名了。朕對此扈到十分滿意,今後朝廷坯要大力仰仗你呢產形式上的説詞之後,宣武帝賜了白銀二萬兩給中山王。

在當時,魏的國富之豐不輸於梁0國庫中充滿了金銀,都是在孝文帝的時代所立下的基礎。除了整備洛陽大都、建立了數百座寺院之外,在北方征討了柔然及突厥等騎馬民族,在南方則與梁戰。能夠同時並行這些事情,可見魏的國家之當無可比擬。

而這樣子的富裕,最主要是由與西方世界之易而來,西域諸國、波斯、天竺、大秦…絲綢之路雖然在漢、唐的時候最為著名,但即使在大分裂的時代,東西的和通商也是不絕。最有名的事件當為一名叫田弘的北朝將軍之墓在後世被發現時,所挖掘出來的許多是大秦貨幣。

在對宣武帝表達謝恩之意之後,中山王又加了他想在十月發動大軍徵梁的請願。宣武帝在一瞬間皺起了眉頭,但立刻就消失了,淡淡地回答道:“可以啊!”這並不是他的本意,他的興趣並不在於戰場,而是在於佛教。

於佛教的情況,魏並不會輸於梁。關於國都洛陽的繁榮和佛教的隆盛,在(洛陽們藍記》中有着詳盡的記錄。另外,北方的雲崗、南方的龍門這兩地的大石窟和寺院也廣為人所知。

龍門的大石窟,是在孝文帝駕崩後,隨着年輕的新帝即位時一起完工的。在魏景明元年,齊永元二年,也就是西元五*0年,為了孝文帝及其皇后,在這兒開鑿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石窟。工程雖然一度中斷,但隨即又繼續完成了。

在台階下看着年輕宣武帝的表情變化,中山王不由再度到一陣心痛:“在景明元年、南朝發生齊梁革命的時候,如果能夠發動大軍南下的話,那不就能一口氣將天下統一嗎?”齊梁革命,也就是齊變為梁的王朝替。在齊之東昏侯蕭寶卷的最後一年中,他和起兵的蕭衍之間持續着戰——、——、的確,如果在這時大軍南下的話,也許確實能夠將南朝滅亡也説不定。

宣武帝也讀出了中山王的心情,他並不是那麼地暗愚。他許諾了發八十萬大軍南下之事,這並不是因他有統一天下之大志,而是為了安撫中山王,他只是想避免與這名重臣之間的摩擦罷了。

中山王雖然在文化和藝術上也是造詣頗深的人物,但一定沒有想到龍門的大石窟會留在一千五百年後成為地上貴重的文化遺產,他雖對宣武帝敷衍的態度到生氣,但總比他回答“南征則否”要來得好。

中山王充滿力地展開了活動。軍隊的編成、戰略的立案、補給的計劃…,——全都在他的主導下實行。直到秋漸深,洛陽的街道上滿是飛舞的枯葉為止,中山工均與酒宴和美女無緣。一方面,人人雖然都對其一個人動員八十萬大軍的熱情和能力嘆,但位居宰相的任城工則一直緊皺眉頭,因為這場對梁的戰役,已成了中山王之所以為中山王而行的中山王之私戰了!某一天,任城王在宮廷之內向中山王提出了忠告:“中山呀!南征雖然很直率,但北方也有敵人請!”任城工所指的。就是柔然和突厥等北方的騎馬民族。他們從萬里長城之北往南,覬覦着中國本土的富裕和領土。

魏本來也是北方的騎馬民族進人中國本上所樹立的王朝,只不過在高度文明的洗禮之下,已經完全地中國化了。現在的魏,對於北方等待機會侵人的騎馬民族來説,已經是中國文明社會的防守之壁了!真可説是一種“歷史的諷刺”為了北面的防守,沿着萬里長城,魏一共建設了六個要都市,也就是所謂的“大或”:武川鎮、懷朔鎮、撫冥鎮、柔玄鎮、沃野鎮和懷荒鎮。各自配置了數萬兵士,並將中國本土的人民和歸順的騎馬民族集團地移民過去。這兒軍事與行政的最高責任者稱之為“都大將”

“都”指的就是“全部”和“總體”的意思。由這樣的六鎮所東西拉成的一線,就是魏的北方防衞線。

之前中山王曾擔任過武川鎮的都大將,他對北方的守衞自然不會毫無關心,然在這幾年間,魏軍已將柔然擊破,加上柔然的王侯之間也有內紛,至少十年之內北方應不會有敵方來犯才是。中山王認為這正是魏全力對梁用兵的無二機會。

後來,被稱為“六鎮之亂”的大叛亂,將魏之全土完全卷人,幾乎快到使國家崩壞的境界。只不過,那時候中山王早已不在世間了。

離開宮廷後,中山王策馬前往自己的宅中的殘暑已不在,涼風吹得臉上和心中均十分愉快。中山王因不的語言而轉頭,那是來自遙遠西方的異國之人,大家談笑着離去,這在洛陽來説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

關於洛陽成為魏之國都的故事,在小説中有一些記載——本來魏的國都是在平城,也就是後世的山西省大同市。這兒古來就是防禦北方騎馬民族侵人的一個重要軍事據點。漢高祖劉邦曾經率軍親征來到此地,但卻被冒頓單于所領的四十萬匈奴騎兵所包圍,最後僅能得保生命逃離。

魏將中國北半部統一之後,在明元帝太常六年(西元四二一年)將此地建設成一個城壁周圍三十里的廣大都城。以後,這兒就一直是以政治、軍事、佛教文化、和北邊及西方易的中心地而繁榮。

可是,孝文帝卻對這樣的平城不滿。這兒雖是要害之地,也是傳統的京城,但當魏的領土拓展直至黃河以南之際。平城的位置就嫌過於偏北了!若是考慮到將來的天下統一的話,就最好是把國都南遷。

“遷到洛陽去吧!”孝文帝下了這樣的決斷。可是,就算是皇帝的決斷,也不能夠立刻就實行呀!北方騎馬民族出身的貴族和重臣們,盡皆滿足於平城的生活,如果要他們一下就遷都洛陽的話,是一定會遭到反對的,處理得不好的話,還可能會引發武力反抗的!

於是孝文帝和心腹任城王元迅展開的綿密的討論,決定帶領二十萬軍隊親征南朝。在作了如此宣言之後,不只是軍隊,他連文官、宮女、宦官等都一起帶了南下。他們花了三十天的時間到達洛陽,在休養之後,他穿了甲冑爬上馬匹,告訴廷臣們準備再度南下。

廷臣們都在孝文帝的馬前平伏道:“臣等有話向聖上請奏,目前希望南征的就只有聖上一人,動無用之兵以招天下之亂並非聖王之道,還請聖上能夠三思!”

“聯想統一天下,讓萬民能夠過着和平的生活,不要阻攔我!”當孝文帝要再策馬前進時,任城王也在馬前平伏了下去:“臣也請求聖上三思,希望能夠英斷停止南征廣“是嗎?如果連任城都這麼説的話,那就暫時中止南征,再看看狀況好了。”廷臣們不響起了一陣歡呼。但孝文帝卻故意提高了聲音:“可是也不能這麼容易地就回去平城,為了安定黃河以南的領土,朕就先在洛陽停留一段時間好了,這樣可以喝了’廷臣們雖然到茫然,想要再勸阻皇帝,但是卻什麼辦法也沒有。全員就這樣子被留在洛陽,朝廷也隨之在洛陽開始運作,這是魏太和十七年(西元四九四年)的事情。而平城的政府機構全部移動完畢,完全遷都成功,則是在兩年後的事。

於是洛陽就成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為建康之外地上少數的大都會。走在洛陽的街道上,除了有漢人和北方出身的騎馬民族之外,從西方而來的紅碧眼的異國人也所在多有,連僧侶和尼姑都不少。而從西邊的城門見到商隊人城、駱駝隊列的那種鈴聲,則是梁都建康所聽不到的。

“這個洛陽已成為天下之京了!”由於這兒和建康不同的乾燥空氣,使得落的顏更濃,在深紅、金黃、和紫織的光影中,中山王緩緩地策馬前進着。

九月,平南將軍楊大眼又再被任命為平東將軍;而開國公蕭寶寅則被任命為鎮東將軍,這些就是為了南征而定的人事體制了。ii天監五年十月。

冬天已經開始。從遙遠北方高原所發的風,很快地就趕過了萬里的曠野,越過淮河一路吹到鍾離城中。

鍾高是梁的北徐州政廳所在,也是勇將昌義之率三千兵力鎮守淮河南岸之所在。自洛口三十萬梁軍慘敗以來,好不容易揀回一條命的昌義之就養成了一不欠,立於城壁之上眺望淮河北岸的習慣。他深信着總有一天淮河的北岸會林立起魏軍的軍旗,以一百二十年來僅見的大軍展開渡河攻擊的。

這一天,吹起的朔風強勁,連城壁上飄拂着的軍旗看來都很冷似的。灰雲遮天,淮河的水泛着鈍樣的光輝,讓看的人心情都會不好起來。淮河的兩岸如要再重染綠的話,大概都要再等半年的時間。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