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節:不能正確對待孩子罵人的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20。不能正確對待孩子罵人的行為在成長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孩子都罵過人。孩子罵人的情形大約有以下幾種:隨口而出,不假思索;怒不可遏,發洩不滿;覺得好玩,有口無心。一些父母認為孩子偶爾罵幾句,並不要緊,因此並不在意;而另外一些父母卻把孩子罵人視為洪水猛獸,嚴厲懲罰孩子。教育孩子應該講求藝術。這兩種做法都有過猶不及之嫌。放任自肯定不可取,過於嚴厲也行不通。

幾天前,3歲的男孩小磊和他的鄰居家兒子小輝在一起玩耍時,小磊搬著小椅子不小心碰到了小輝。小磊並沒有在意,繼續在玩耍。這時,小輝衝上來對小磊破口大罵,正在不遠處和別人聊天的小輝的媽媽徐女士看到後,馬上過來制止小輝,小輝氣呼呼地說:"誰讓他碰我了,他碰我我就得罵他!"徐女士很生氣,不由分說就打了兒子一巴掌,這下好了,小輝鬧個不停了。對兒子這樣的罵人行為,徐女士不知如何糾正,到很苦惱。

類似徐女士這樣的苦惱,想必還有不少的父母在體會著。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罵人的行為呢?分析起來,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沒有是非觀念,是兒童的特點。別人罵,我也跟著罵,是孩子學罵人的一種普通心理。孩子剛學說話,好奇心強,有一種情不自的模仿本能,偶爾聽見別人說一句髒話,他並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就跟著學了。

二是有的父母平時不太檢點自己的言行,孩子受其影響,也學會了說髒話。孩子生活在社會的大環境中,難免受到各種不良言行的影響,說髒話也是如此。

三是被迫罵人。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小夥伴之間:發生了矛盾,以牙還牙;受了欺負,借罵人來發洩自己的不滿;…

我們都知道,罵人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是缺乏教養的表現,它直接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往。輕者有傷和氣、重者引發他人怨恨和報復。生活中許多人際衝突往往就是從互罵開始的。所以,當發現孩子出現罵人行為時,做父母的如果不對孩子進行教育,是非常錯誤的,也是很危險的,因為,時間長了,孩子容易養成罵人的壞習慣。那麼,父母怎樣才能糾正孩子罵人的行為呢我們給父母的建議是:教育孩子尊重他人要想從本上杜絕孩子罵人的行為發生,首先要教育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父母也要培養孩子謙虛謹慎的好品格,不驕傲自滿,不以自己的長處比他人的短處,讓孩子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正確看待他人的缺點和不足,絕不拿他人的過失或不幸做笑料。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在常生活中訓練和督促孩子尊重他人。如:上學時主動向老師同學問好,遇到人熱情打招呼,請人幫助要先用禮貌稱呼、再說明事由、事後要道謝,家中來客人要熱情送等。

把孩子罵人的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有些父母聽到孩子說幾句髒話,特別是幼兒,覺得好玩,不但不制止,反而進行鼓勵。這是極不可取的。所以,父母切忌覺得孩子說髒話、罵人好玩而故意引逗他或鬨然大笑,這樣會強化他的這種行為,而是應該告訴他:"這句話是罵人的話,不好聽,寶寶不學。"教育孩子正確對待與他人的摩擦在多數情況下,孩子罵人是對自己受到傷害的一種宣洩反應,如:東西被他人偷走、走路不小心被他人撞倒等等,往往就會罵人。父母應教育孩子以善良之心看待與他人的摩擦,讓孩子明白生活中難免會發生不愉快的事情,讓孩子學會寬容他人的過失,不要為這些小事而生氣罵人。如果孩子與他的小夥伴發生了矛盾,這時父母也千萬不能劈頭蓋臉地訓斥一通,或袒護自己的孩子,而要耐心地進行說服教育,教孩子用謙讓的態度來解決小夥伴之間的糾紛,並應明確表態。孩子一般都有害怕失去父母的愛、害怕失去小夥伴的心理,這樣就會促使孩子改掉自己的不良言行。

教孩子用最恰當的方式宣洩心中的憤懣當孩子想發洩憤怒的時候,父母要教會孩子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情,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尋找適當的宣洩方法。如:鼓勵孩子訴說衷腸,必要時向大人們反映求助以求解決問題,培養自己的幽默等。

用最淺顯的道理勸導孩子不要罵人一位媽媽是這樣勸導她的孩子改正罵人的不良行為的,的確值得父母們借鑑。一天,孩子和鄰居家的小朋友玩得不高興了,孩子就罵了同伴的媽媽。這位媽媽非常生氣,但她強壓住了憤怒,而是平靜地問孩子:"兒子,你愛媽媽嗎"孩子一本正經地回答說:"媽媽最愛我。"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