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父親二三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端午節回家,一家人難得團聚,母親張羅了滿桌子的好菜,兩鬢斑白的父親高興得合不攏嘴。臨走時,父親依依不捨送我們下樓,站在巷口看著我們離開,久久不願回頭。
一路上,我心裡有點不是滋味,腦海裡滿是父親的身影——1、剪報從小到大,父親送給我許多禮物,最有意義的還是他送我的幾張剪報。
父親早年家境貧寒,初中沒畢業便外出打工補貼家用,閒暇之餘喜歡讀書看報。每遇報上妙的文字,他總會小心翼翼的把它剪下來,夾在筆記本里,常常愛不釋手。家中兩木箱的藏書是父親省吃儉用的收集,書背面不同的印戳代表著父親走南闖北的足跡。
大致是受了父親的薰陶,幼小的我對寫寫畫畫興趣甚濃。在打電話還奢侈的年代,書信成為兩地溝通的紐帶。弟子們時常給父親寫信,每每陪父親拆開信封是件快樂的事情。黃亮的燭光下,父親手把手教我認字斷句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在父親的諄諄教導下,我怯生生地嘗試記記,用歪歪扭扭的字跡替他寫回信。
不久,父親去漢口營生,往返於城市鄉村間,帶回全家人的吃穿用度,還有我翹首以盼的剪報和童話書。
“打工青年王恆績置身闖武漢,山村母親含辛茹苦培養清華生——”剪報上一篇篇樸實的文字、一段段真摯的情,深深地
染著我。
當閱讀成為一種嗜好,情不自地,文學的種子也在我心底萌芽,潛滋暗長著。
從發表第一篇稿件起,十年多來,我的豆腐塊早已如蒲公英種子般散落在大大小小的報刊。文字讓我凝聚生活,樣刊讓我增添喜悅。
我不得不謝父親的循循善誘,雖然創作只是我的副業,但它讓我積澱了寶貴的
神財富,收穫了意想不到的快樂。
2、手電筒那年秋天,我在離老家三十多里的縣城讀高中。
父母親常在我放月假的時候從外地趕回來,買菜燉湯,收拾家務,早早守候在門口。高中時代,回家是件多麼開心的事情啊!
家門口距離國道約兩公里,為了趕週一的早自習,我習慣將鬧鐘定到清晨五點。沿崎嶇的小路,順小河向,路過陰森的墳塋,穿越犬吠的村莊,至少要費上半小時功夫。加上樹林茂密,暗夜獨行,大人總是不放心。
深秋的清晨,寒氣襲人。村莊還在睡中,伸手看不見五指。父親搶先把揹包的重量轉到他肩上,用手電筒照著我出門。我安心地躲在他高大的身旁,一如小時候的模樣。藉著手電筒的光亮,爺倆邊走邊聊。聊校園裡的一些趣事,聊自家的一些變化。那一刻,理想與現實
織,過去與未來輝映。
父親送我到國道邊,天開始矇矇亮。他佇立在路口四下張望,潛心留意身旁過往的車輛。每遇攔下的班車,他會快步上前去,微笑地詢問司機:“師傅,到不到曾店路口?”直到放心的看我乘上去學校的客車,在揮手那一刻叮囑我:“多穿點,吃飽!”車已遠去,窗外,父親還在目送著我,高瘦的身影未曾離開——十多年過去了,曾經泥濘崎嶇的小路已被水泥路取代,不用繞道村莊了,墳塋遷走了,樹林也快砍光了。
每當我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總有種重溫昨的衝動。我懷念父親持手電筒照我走的光亮,懷念那條鋪滿溫馨父愛的小路。
父親的手電筒,照著我走過一段又一段人生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