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獸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杯中蛇影:晉朝人樂廣十分好客,見一朋友好久不來家裡,十分奇怪,就去拜會他,朋友說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完後回來就生病了。樂廣很疑惑,回家便查原因,原來是掛在牆上的角弓影子倒在酒杯裡造成的,朋友聽到這個消息後病很快就好了。後來多用來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翁失馬:《淮南子-人間訓》:“近
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意思是雖然一時遭受損失,但也可能轉變成好事。
龍駒鳳雛:龍子鳳子。晉朝陸雲,字士龍,與兄陸機齊名,時人稱他們為“二陸”雲年幼時,吳尚書廣陵閩鴻稱讚他“此兒若非龍駒,當是鳳雛”鳳雛,幼鳳,多比喻聰穎英俊的兒童。伏龍鳳雛:司馬徽稱諸葛亮為伏龍,稱龐統為鳳雛。
人彘:漢高祖劉邦寵愛戚夫人,想廢掉惠帝,立她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未果。待漢高祖死後,呂后挾恨,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燻灼耳朵,吃啞藥,置於廁所中,稱為“人彘”帝羓:羓,乾。契丹王耶律德光南侵途中病死,契丹人剖開他的肚子,挖出內臟,用鹽醃起來運回,稱為“帝羓”檮杌:《神異經-西荒經》上記載的西方的兇獸名字,形狀如老虎,人面虎足,豬牙,擾亂山中。窮奇:傳說中的惡獸名,《山海經-西山經》上記載的野獸,形狀像牛,音如獒狗,吃人。
王猛見桓溫:王猛,十六國時前秦的大臣,後為苻堅的丞相。桓溫,東晉大將軍,明帝婿。《晉書-王猛傳》:“(猛)隱於華陰山,懷佐世之志,希龍顏之主,斂翼待時,後風雲而後動。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捫蝨而言,旁若無人。”捫蝨:摸捉蝨子,形容放任毫無拘束。
楚王軾怒蛙:楚王討伐吳國時,出門看見鼓起發怒的青蛙,為鼓勵士卒不怕死,他手扶車前橫木向發怒的青蛙致敬。丙吉問牛:漢代宰相丙吉出巡時,遇到有人鬥毆而死,但不過問,後來遇到牛在
息,便走上前去詢問。手下人不解,說他該問的不問,丙吉說:“現在天氣還沒有大熱,牛卻
息,怕是陰陽失調,這就是我職務內的事,應當過問;打死人這件事情自然有京兆尹來過問,是不需要宰相來管的。”十人而制千虎:比喻有些事情因為力量不夠而很難取勝。宋代常安民給中書侍郎呂公著的信中寫道:“猛虎負隅,莫之敢攖,而卒為人所勝者,人眾虎寡也。故以十人而制一虎,則人勝;以一人制十虎,則虎勝。奈何以十人而制千虎乎?”馳韓盧而搏蹇兔:《戰國策-秦策三》范雎說秦昭王:“以秦卒之勇,車騎之多,以當諸侯,譬若馳韓盧而逐蹇兔也,霸王之業可致。”比喻戰勝敵人輕而易舉。韓盧,戰國時韓國的名犬,
黑,所以叫盧。蹇兔,跛足的兔子。
鶺鴒:也作“脊令”形容兄弟相親。鸞鳳:鸞鳥和鳳凰。比喻夫婦。
鞭之長,不及馬腹:比喻力不能及。割雞之小,焉用牛刀:《論語-陽貸》中記載,子游出任武城的行政長官,用禮樂教化百姓。孔子到武城聽到一片絃歌之聲,於是便開玩笑地說:“殺雞焉用宰牛刀?”比喻做小事不必用大力氣。
梟:俗名貓頭鷹,一種兇猛的鳥,舊傳梟寄巢生子,大則食其母。後來用此比喻惡人。獍:惡獸名。也叫“破鏡”傳說一種像虎豹的獸,生下來就吃父。因此用來比喻不孝和忘恩負義的人。苛政猛於虎:《禮記-檀弓下》載,孔子過泰山側,見一婦人在哭泣,就讓子路問之,婦人回答說,他的公公、丈夫、兒子先後被老虎所害。孔子問她為什麼不離開這個地方,婦人說:“無苛政。”孔子於是對他的徒弟說:“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即繁重的賦稅和徭役比老虎還要兇暴可怕。壯士氣如虹:壯士的豪氣猶如天上的長虹,可以穿而過。
騎鶴上揚州:《殷芸小說》中寫到,有幾個人一起談志向,一個說想做揚州刺史,一個說想要纏萬貫,一個說要騎鶴昇仙。最後一人說要“
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把前面三人的願望都包括了。後來用“騎鶴上揚州”比喻
集做官、發財、成仙於一身,或形容貪婪的妄想。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晉朝桓玄、殷仲堪、顧愷之等人一起比賽說“危語”殷仲堪的一位參軍
語道:“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殷仲堪聽了說:“這話
人太甚。”因為殷仲堪的一隻眼睛瞎了。
黔驢之技:唐代柳宗元《三戒-黔之驢》,貴州一帶沒有驢子,有人帶去一頭放在山下,老虎看見這個龐然大物,不知是什麼神怪。驢子叫了一聲,老虎嚇得發慌。後來漸漸聽慣了驢的叫聲,走進去碰它,驢子大怒,用蹄子亂踢,但是沒有多大的傷害力。老虎大喜,心裡想,原來驢子技藝不過如此,於是撲上去就把它吃了。後來用“黔驢技窮”比喻有限的一點技能已用完。鼯鼠之技:傳說鼯鼠有五種技藝,但都不通,能飛卻不能上屋,能爬卻爬不上樹梢,能遊卻不能渡過山澗,能打
可是藏不住身子,能跑但也超不過人。後來用來比喻技藝不
,雖然多卻沒有益處。
鯨:像鯨一樣的
食,多用來比喻以強兼弱,
併土地。狗盜:小偷,因為像狗一樣鑽到人家裡所以叫狗盜。
養惡人如養虎、養惡人如養鷹:《三國志-魏書-陳登傳》呂布因陳登向曹求為徐州牧,不得。呂怒,拔劍曰:“吾所求無一獲,而卿父子並顯重,為卿所賣耳!”要殺陳登。登徐喻之曰:“登見曹公言待將軍譬如養虎,當飽其
,不飽則將噬人。”公曰:“不如卿言也。吾待溫侯譬如養鷹,飢則為附,飽則颺去。”布乃擲劍曰:“曹公知我也!”颺:飛揚。
隋珠彈雀:比喻做事不知道輕重,因此得不償失。隋珠,隋侯救了一條大蛇,蛇就送來珍珠相報答。彈雀:比喻得不償失。投鼠忌器:《漢書-賈誼傳》記載:“里諺曰:‘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鼠近於器,尚憚不投,恐傷其器,況於貴臣之近主乎!”後來多用“投鼠忌器”比喻
除禍害,但有所顧忌。
蝟集:比喻事情繁多,像刺蝟身上的硬刺那樣聚集在一起。蠅頭:比喻細小的事情,多用來指小數目的財力。狐疑:猶豫不決。雀躍:像雀一樣蹦躍,形容特別高興。
愛屋及烏:《尚書大傳》:“愛人者,兼及屋上之烏。”比喻愛這個人,連與這個人有關的東西都愛。輕雞愛鶩:比喻舍此求彼。
教猱升木:多比喻教唆壞人做壞事。猱,猴子,身體輕捷,善於攀援。得魚忘筌:比喻獲得了成功就忘記了賴以成功的事物和條件。筌,也作“荃”捕魚用的竹器。
城狐社鼠:城牆下的狐狸,土地廟裡的老鼠。比喻依仗他人勢力而為非作歹的壞人。東晉大臣王敦想除掉晉元帝的親信劉隗,而徵求謝鯤的意見。謝鯤認為不可以,理由是劉隗雖然是危害,但卻是城狐社鼠,要消滅狐鼠,則勢必要毀及城牆和社土,即危及王室。陶犬瓦雞:陶土做的狗,泥土做的雞。後來比喻毫無用處的東西。
螳臂當轅:螳臂就是螳螂的前腿,比喻不自量力就必定會失敗。轅,車前架牲畜的直木或曲木,後來代稱車。蜉蝣在世:比喻人生十分短暫。蜉蝣,一種小飛蟲,生存期極短,早上生,晚上就死了。
越雞難伏鵠卵:《莊子》中說,越雞很難伏在天鵝卵上,魯雞卻能,這是才能大小不同,小才不能擔大任。後來也用來比喻小的不能控制大的。鷽鳩反笑大鵬:《莊子》裡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化而為鳥,名曰鵬,可以飛上九萬里,蟬和鷽鳩卻笑話它說:“我們在樹間飛行就夠了,何必飛那麼高。”鷽,雀類小鳥,名斑鳩。莊子的本意是闡明大小之間的區別是沒有什麼意義的,讓人們順其自然。但是後人常賦予它一個新的意思,目光短淺的人是不能理解別人的遠大志向的。
燕雀焉知鴻鵠志:《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涉年輕的時候曾經與人一起耕田,悵恨已久,說:“苟富貴,勿相忘。”與他一起耕田的人笑道:“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嘆息道:“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虎豹豈受犬羊欺:《增廣賢文》:“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跖犬吠堯:比喻各為其主。鳩居鵲巢:《詩經-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居之”意思是鳩不自己做巢,卻佔據鵲所築的巢。後世用“鳩居鵲巢”來比喻強佔別人的居處或位置。
緣木求魚:爬到樹上去捕魚。《孟子-梁惠王上》記載,孟子對梁惠王說,不行仁義而想“蒞中國而撫四夷”就好比是“緣木而求魚”後人用“緣木求魚”比喻方向或方法完全不對,白費氣力去做不可能辦到的事情。按圖索驥:按照圖上畫的馬去尋找好馬,傳說伯樂有《相馬經》,伯樂的兒子按照《相馬經》去尋找馬,結果找到一隻蟾蜍。因此“按圖索驥”常用來比喻食古不化,不知變通,拘泥成法辦事。現在多比喻按照一定的線索去尋找某事物。
如虎負嵎:本意為依靠有利地形。多比喻壞人依仗權勢而作惡。負,憑藉。嵎,也寫作“隅”山勢險阻彎曲的地方。如魚失水:魚失去了水就不能存活,多用來比喻失去了依靠。
九尾狐:《山海經》記載,異獸,形狀如狐狸,有九條尾巴,聲音像嬰兒,能吃人。古人認為是祥瑞,後人則把九尾狐當做妖媚的象徵,比喻陰險佞的人。獨眼龍:李克用,唐末沙陀族人,其父朱
赤心幫助唐鎮壓龐勳起義,賜名李國昌。他隨父親衝鋒陷陣,被稱為“飛虎子”因為一隻眼睛失明,所以綽號“獨眼龍”指鹿為馬:《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
,想要篡奪皇位,於是故意把鹿說成馬獻給二世,來試驗群臣是不是順從自己。對於說是鹿的人,則暗中加以懲治。後來用“指鹿為馬”來比喻顛倒黑白,有意歪曲事實,混淆是非。叱石成羊:魏晉時的傳說。相傳黃初平十五歲時牧羊山中,被一道士引到金華山的石室,後來哥哥初起找到初平,但不見羊。哥哥很是疑惑,初平卻笑著叫了一聲:“叱!叱!羊起!”白
的石頭都變成了羊。
卞莊:秋時魯國汴邑大夫。因為勇力而聞名。《史記》載,卞莊去殺虎,有人向他獻計,二隻虎爭食一頭牛,必一死一傷。卞莊按照這個計劃果然抓到了兩隻老虎。高駢:唐末幽州(今北京西南)人,字千里。年輕時看見兩雕並飛,曰:“我且貴,當中之。”發一矢中二雕。後來做秦州刺史、淮南節度使,果然富貴。
司馬懿畏蜀如虎:三國時,諸葛亮進攻魏國,司馬懿不肯出戰,堅守陣地。諸葛亮派人送給他婦人用的頭巾,司馬懿仍然呆在老巢不肯出戰,賈栩等問道:“公畏蜀如虎,不怕天下人笑話嗎?”諸葛亮輔漢如龍:《綱鑑總論》中寫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亮之所以如龍也。”鷦鷯:一種小鳥,巢築得極為緻。鼴鼠:一種田鼠。善於鑽
,危害農作物。
孤雛腐鼠:比喻微賤且不足道的人或物。孤雛,孤獨的幼鳥。起鳳騰蛟:比喻文章內容十分豐富,文采又非常華麗,就像鳳凰起舞,蛟龍騰空。
惠帝問蝦蟆:《晉書-惠帝紀》記載,晉惠帝曾經在林園中聽到蝦蟆在叫,就問左右的人說:“這是為官呢,還是為私?”左右的人戲他說:“在官地則為官,在私地則為私。”湯德及禽獸:形容仁德之君行政很是寬大。《史記-殷本紀》記載,有一天,成湯外出,看見野外有人在四面張網,並祈禱說:“從天上地下和四方來的,都進入我的羅網吧。”湯說:“哎,一網打盡了啊!”於是叫張網的人撤去三面的網,並讓他祈禱:“想往左的,就往左;想往右的,就往右;不聽從命令的就進入我的羅網。”諸侯聽到這件事情,都說:“湯的恩德已經達到了頂點了,竟然都推廣到禽獸身上了。”魚遊於釜中:比喻身在絕境,命已經危在旦夕了。《後漢書-張綱傳》記載,東漢張纓在徐淮之間作亂,十多年,朝廷不能征討。安帝時張綱為廣陵太守,單車去見張纓,以恩信諭之。纓聞之哭著說:“荒裔愚人不能自通朝廷,不堪侵枉,遂復相聚偷生,若魚游釜中,
息須臾間耳。今聞明府之言,乃纓等更生之辰也。”第二天便率領他的部下及
兒歸降。燕巢於幕上:比喻處境很危險。
遼東豕:東漢朱浮和彭籠結怨。彭舉兵攻浮。浮寫信給他說:“伯通自伐,以為功高天下。往時遼東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河東,見群豕皆白,懷慚而還。若以子之功論於朝廷,則為遼東豕也。”後來用“遼東豕”比喻少見多怪,自命不凡。井底蛙: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天空。用來比喻見識短淺的人。
犁牛:雜的耕牛。古祭祀用牛鬚
純正,不能用耕牛。此喻指人之微賤。
鶴立雞群:比喻人的才能或儀表特別出眾。晉時人嵇紹(字延祖)初到京師,有人和王戎說:“嵇延祖在眾人之中,就像鶴站在雞群裡,很是突出。”雉求牡匹:比喻yín亂無禮。飛禽的公母叫雌雄,走獸的公母叫牡牝。雉雞應該求其雄,這裡說求其牡,表明其yín亂。
天上石麟:是對兒童前程遠大的讚語。南唐徐陵年少時,僧人寶誌摸著他的頭說:“這是天上的石麟啊。”邁眾:超越眾人。人中騏驥:比喻特別出類拔萃的人才。南朝徐勉有奇才,同宗人稱之為“人中騏驥”怡堂燕雀:諷刺那些居安卻不思危、禍到卻不知道躲避的糊塗人。戰國時孔斌曾向魏王進諫說:“燕雀在大堂上以為很安全,卻不知道房子就快燒起來了。”甕裡醯雞:比喻見識不廣。醯雞,指醋甕中的小黴蟲。《莊子》載,孔子向老子請教說:“我的思想就像你甕裡的醯雞,你不打開,我就不知道天下有多大。”孔子用此比喻自己所見狹隘且渺小。
馬牛襟裾:馬牛雖然穿著人衣,但依舊是牲畜的行為,比喻不識禮儀的人。韓愈曾作詩勉勵兒子說:“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身行陷不義,況望多名譽。”襟裾,指衣服。沐猴而冠:獼猴帶著人的帽子很有人的模樣,卻辦不成人事。沐猴,獼猴。《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秦末,劉邦、項羽、楚懷王三人曾約定,誰先攻入咸陽誰就做關中王。劉邦先攻進咸陽,項羽很不高興,於是進城殺百姓和已經投降的國王子嬰,並放火燒了阿房宮,掠奪大量金銀財寶準備回江東。於是有人在背後譏諷楚國人就是戴著帽子的猴子,虛有其表。後也用來諷刺某些人有名無實,成不了大事。
羊質虎皮:原來的意思說笨拙無能的羊披上虎皮,但是它怯懦的本質卻並沒有改變。比喻只是白白地有好的衣冠。後來用來比喻徒有虛名,但並無實際能力的人。守株待兔:《韓非子-五蠹》記載,宋國有一個農夫碰巧撿到一隻撞到樹樁而死的兔子,從此以後他便放下農活守在樹樁邊,等待撞到樹樁而死的兔子。後來用“守株待兔”來諷喻墨守經驗而不知變通或者妄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人。
惡人如虎生翼:如果幫助壞人作惡就是助長了壞人的氣勢,壞人就像長了翅膀的老虎更加張狂。《周書》:“毋為虎傅翼,將飛入邑,擇人而食。”鮒魚困涸轍:小魚被困在幹車溝裡,用來比喻處境十分困難的人。《莊周-外物》記載,莊周在路上看見幹車溝裡有一條小魚,小魚請求莊周給它水來救活它。莊周答應,並說他將要南遊,到時引西江之水來小魚,小魚很是生氣地說,我只是要半升水就可以活,你這樣說,不如讓我早早乾死。蛟龍得雲雨:《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五十年》記載,劉備拜訪孫權,求督荊州。周瑜上疏孫權說,劉備有梟雄的姿態,並且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不可能長久地屈從於別人手下,現在割土地給他,就是資助他,三個人都在疆場上,“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比喻有才華的人終究會有施展抱負的一天。
執牛耳:古代諸侯國之間盟誓時,要割牛耳取血,割下的牛耳朵放在珠盤,由主盟的人捧著,所以稱主盟者為執牛耳。附驥尾:蒼蠅附在馬的尾巴上,可以行千里。後來比喻依附賢者或先人來成名。一般作為謙詞。
鴻雁哀鳴:《詩經-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後來用來比喻離失所的災民。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有三個
。《戰國策-齊策四》記載,戰國時,馮諼曾對孟嘗君說:“狡兔有三窟,才能免於一死。”於是他為孟嘗君辦了三件大事,鞏固了孟嘗君的地位。
“狡兔三窟”比喻藏身的地方或方法很多,後來用來比喻從多方面謀求安身立命以避災禍。多用於貶義。
風馬牛勢不相及:《左傳-僖公四年》記載,秋時,齊國出兵進攻楚國,楚國派使者對齊軍說:“你們居住在北方,我們楚國在南方,相距很遠,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形容齊楚兩地相距甚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走失至對方的境內。後來用“風馬牛勢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沒有任何的聯繫。常山蛇首尾相應:比喻一種首尾呼應,各部分緊密配合的作戰方法。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用來比喻勢力雄厚的集團或家族,雖然衰敗了,但是影響依然存在。現在多用於貶義。百足:馬炫的別名,大的名馬陸。長約一寸,軀幹共二十節,切斷後頭尾可自行離開。另一說法是蜈蚣。千歲之龜,死而留甲:古時候,人們都認為龜是有靈的動物,而且壽命很長,因此龜死後人們留下它的龜甲,好用來占卜。
寧為雞口,毋為牛後:雞嘴雖然小,但可以自己啄食,牛股雖然大,但是隻能任人鞭打。用來比喻寧肯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也不願意在局面大的地方受人支配。豈甘雌伏,定要雄飛:漢代趙溫擔任京兆郡丞,嘆息說:“大丈夫應當雄飛,怎麼能雌伏。”於是棄官而去,後來被拜為司徒。雌伏,屈居人下。雄飛,奮發圖強。
轅下駒:在車轅下的小馬,以此比喻人因為有所顧忌而顯得拘束不安。駒,兩歲的馬。牛馬走:像牛馬一樣供人驅使的人,即僕人。也常用做自謙之詞。
猩猩能言:猩猩的聲音像嬰兒,所以傳說它可以說人語。鸚鵡:鳥名,羽澤鮮豔美麗,嘴大且短,經過訓練可以仿效人說話。
人惟有禮:《詩經-相鼠》:“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就是說老鼠都有皮、有齒、有體,人只有講禮儀,才能避免不如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