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說庸俗嗎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我說的並不算什麼嚴厲的批評,許多德國作家其實並不歡中國作家,他們本不看中國小說。”在許多德國讀者眼中,中國小說屬於庸俗文學,一般只有沒有什麼文學水準的人才會看。

說這話的是現為德國波恩大學漢學系主任的沃爾夫岡?顧彬,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及現代文學和思想史的研究。由於發表“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的著名言論,他曾引發空前的關注,也招來了不少中國當代作家的“忌恨”也難怪中國的當代作家會“忌恨”因為這個德國老頭一點兒都不留情面。他曾說過:“我只是說一些女作家的作品是垃圾,況且有的媒體還說我養貓養狗,去年我來華7次,請問我哪有時間養這些?”他還直言不諱地批評道:阿城的時間都用來寫劇本了,非作家才寫劇本!張賢亮是商人還是作家?全是和罪,難道還不是庸俗文學?

在中國,作家曾經是高高在上的一種職業,這造成了大批文人的心理優勢,他們自以為高人一等。中國自古就有“文人相輕”的說法,正如德國老頭所說:“中國作家不互相幫助,而是互相輕視,很可怕”;“你問100箇中國作家,誰有可能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總會說,我!而你問100個德國作家,他們的答案總會是別人!”

這不是他在故意埋汰中國作家,而是一針見血地說到了點子上,說了個大實話。

但中國人不願意別人說實話,尤其是自以為是的作家文人,更聽不得別人的批評。可惜德國老頭不給中國作家面子,就像外國教練不買中國球員的帳一樣。他說:“德國人對像張賢亮那樣的作家也有看法,他究竟是作家,還是商人?”;“我跟阿城一直有往,我希望他早上起以後,先寫好自己的東西,再寫劇本。如果從早到晚寫劇本,我有點接受不了,在德國,只有非作家才寫劇本”;“餘華、莫言為什麼在美國這麼受歡?英語世界最好的譯者將其作品譯成了英文版。餘華作品在波恩大學開的朗誦會那麼成功,但他自己本聽不懂!”這自然讓中國作家“很受傷”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蒸蒸上,文學自然也會水漲船高,達到一定的高度。可是實事真的如此嗎?我只是一個文學青年,對中國當代文學不敢評價!但德國老頭的評價不會是信口開河吧?這些年來“中國作家太主張和罪了,這是庸俗文學。作家應該有自己的語言,中國作家有嗎?很難說。”這些年來,中國所謂的作家到底在幹什麼?張賢亮的《綠化樹》我看過,寫得有些“”但與現今的網絡小說相比,確乎算不得什麼!如今,網絡小說異軍突起,網絡寫手數以千萬記,其中就有許多以寫“

“黃”

”等低俗文學為主的。他們的作品或許一時獲得了高高的點擊率,但這樣庸俗的文學作品難道不是垃圾嗎?

我敢說,中國的當代文學主是健康的、高雅的。國家也在積極往這方面努力引導。所以我不完全同意德國老頭的話。談““說“罪”並不完全是錯的。或許國情不同,文學理解也不會相同,德國老頭不可能說得就完全對,他也會有錯的時候!但是德國老頭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南大文學院教授王彬彬表示,顧彬的關鍵詞還在於語言,儘管我們對他的一些觀點並不認同,但是一個老外所謂“中文太差”的批評,應該會讓中國作家到羞愧。

“文學是語言的存在,要是語言沒了文學,就不應稱其為文學。光追求故事情節的離奇,語言卻鄙不堪,那就是垃圾。”難道這話說得沒有道理嗎?中國當代文學中沒有這種現象嗎?不可否認,很多的作家與寫手為了引讀者眼球,不惜花費力氣、挖空心思地去編造離奇的故事,努力追求新奇與刺

看得出,德國老頭顧彬對中國文學是有情的,他是恨鐵不是鋼“1949年至1979年時期的中國文學無法遠離政治,1992年以後的文學則與市場太過親密接觸。小說不能從內在看人,而是從外在看人,描寫城市寫不出城市的味道,老舍筆下的北京太了,現在有誰能真正寫出北京的味道?”在他眼中,中國當代文學簡直就是一個“重症病號”在許多中國人聽來這好像存在偏見、太多苛責,也難以理解,甚至被認為是“辱華。”但他還是實話實說。

“我知道我的評價問題不少,但是我堅持我的觀點。”好一個“我堅持我的觀點”!一個外國人敢於堅持對中國文學的批評,中國作家們,難道就不能寫出一批高質量的作品來反擊他?作品是最有利的反擊工具。盼望著中國作家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盼望著大批優秀作品做出國門,得到更多的人的認可!只有這樣,中國當代文學才會遠離“庸俗”真正地走向世界。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