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烏托邦3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記得在一個下雨的星期天早上,我無所事事,讓表姐為我讀一段《聖經》故事。雖然她認為我無法聽懂,但依然在我手上拼寫約瑟兄弟的故事。我聽了確實一點興趣也沒有,奇怪的語言和不斷的重複,使故事聽起來顯得很不真實,何況那更是天國裏的事情。還沒有講到約瑟兄弟穿着五顏六的衣服進入雅各的帳篷裏去説謊,我就呼呼地睡着了。
我至今也還不懂得為什麼希臘故事比《聖經》裏的故事更能引我的興趣。難道因為我在波士頓時被所認識了幾個希臘人講述的故事所
染,而從來沒有遇到一個希伯萊人或埃及人,由此並推斷他們是一羣野蠻人,他們的故事也都是後人編出來的。因此,我覺得《聖經》故事中的名字和重複的敍述方式十分古怪,相反,卻從未覺得希臘人的姓名古怪。
那麼,後來我又是如何從《聖經》中發現其光輝的呢?多年來,我讀《聖經》時,心中的喜悦和啓發漸增長,使它漸漸變成一本最珍愛的書。不過對於《聖經》我並非全盤接受的,因此也從未能把它從頭到尾讀完。後來,儘管我更多地瞭解了《聖經》產生的歷史淵源,這種
覺依然未減。我和豪威斯先生有共同的
覺,認為應該從《聖經》中清除掉一切醜惡和野蠻的東西,但是我們也反對把這部偉大的作品改得毫無生氣,面目全非。
《舊約聖經》中《以斯書》篇章的簡潔明快,十分引人。尤其是以斯面對自己
惡的丈夫時的場景,富有強烈的戲劇
。儘管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命繫於對方之手,沒有人能夠拯救她,然而她克服了女
的懦弱,勇敢地走向她的丈夫。高尚的責任
鼓舞着她,在她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如果我死,我就死吧!如果我生,我的人民都生。”路德的故事則富有神奇的東方
彩,樸實的鄉村生活同繁華的波斯首都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路德忠貞而柔情滿懷,讀到她與那些正收割莊稼的農民一起,站在翻滾麥
之中的情形,真是叫人憐愛。在那黑暗殘暴的時代裏,她的無私和高尚情
,如同暗夜裏閃耀的星星照亮了苦難的眾生。
《聖經》給了我深遠的藉:“有形的東西是短暫的,無形的才能永垂不朽。”自從我喜愛讀書時開始,便一直喜歡讀莎士比亞的作品。我記不清楚自己是從何時開始讀蘭姆的《莎氏樂府本事》的,但卻記得第一次閲讀便有很深的理解力和驚歎。印象最深的是《麥克佩斯》,雖然僅讀過一遍,但其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卻永遠印在我的記憶裏。很長一段時間裏,書中的鬼魂和女巫總是跑到睡夢中糾纏我。我彷彿看見了那把劍和麥克佩斯夫人纖素的手——可怕的血跡在我眼前出現,就像那憂傷的王后親眼見到的一樣。
閲讀完《麥克佩斯》,就接着讀《李爾王》。在讀到格洛賽斯特的眼睛被挖出的情節時,渾身緊張起來,心中充滿了恐怖。我憤怒得無以復加了,以致於本就讀不下去,心撲通撲通地跳,好長時間呆呆地坐在那裏。
夏洛克和撒旦大概是我同一時期接觸到的兩個人物,一不小心在我心目中就混同為一體。我內心對他們充滿了憐憫,朦朧中覺得,即使他們也希望變好,也無法成為好人,因為沒有人願意幫助他們或是給他們一個改過的機會。直至今天,我依然無法把他們描寫得十惡不赦,甚至有這樣一種覺:像夏洛克、猶大,甚至魔鬼這樣一類人,也都是好端端的車輪上的一
斷了的車軸,總有一天會修好的。
最初在閲讀莎士比亞作品時,留下的往往都是一些並不愜意的回憶。相反,那些歡快、温和而又富於想像的劇作最初並不怎麼引我,也許是因為它們反映了兒童生活的歡樂。然而“世上最變幻莫測的就是兒童的想像了。保持什麼,丟掉什麼,都很難預料。”莎士比亞的劇本我讀過許多遍,並能背誦其中的一些片斷,但卻
不清楚自己最喜歡哪一本。對它們的喜愛,往往如同心情一樣變化多端。儘管我喜歡莎士比亞,但我卻討厭按評論家們的觀點來讀莎氏的作品。我曾經努力地按評論家們的解釋來理解作品,但常常失望而止,甚至發誓不再這樣讀書了。一直到後來跟隨基特里奇教授學莎士比亞,才逐漸改變了這個想法。今天,我終於懂得,不但在莎氏著作裏,而且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東西是我所不能理解的,而我十分高興地看到一層又一層的帷幕逐漸被拉起,顯
出思想和美的新境界。
除了詩歌以外,我對歷史也有濃厚的興趣。我閲讀了所能接觸到的歷史著作。從單調枯燥的各種大事記,更單調更枯燥的年表到格林所著公正而又生動的《英國民族史》,從弗里曼的《歐洲史》到埃默頓的《中世紀》,都是我閲讀的範圍。而第一本使我體會到真正歷史價值的書是斯温頓的《世界史》。這本書是我在12歲生時收到的禮物。書現在可能已經破爛不堪了,但我依然像珍寶一樣珍藏着它。從書中我認識到各民族如何在地球上逐步發展起來並建立起城市;少數偉大的統治者(他們是人世間的坦泰),是如何把一切置於腳下,把千百萬人繫於一人之手;人類文明如何在文化藝術上為歷史的發展奠定基礎,開闢道路;人類文明如何在文化經歷腐朽墮落的浩劫,然後又像不死鳥一樣死而復生;偉大的聖賢又如何提倡自由、寬容和教育,為拯救全世界而披荊斬棘。
大學時代所讀的書中,比較悉的是一些法國和德國的文學作品。德國人在生活和文學上,將自己的力量放在美之前,他們探求真理勝過傳統。德國人做任何事都有一股強健的活力,他們張口説話不是為了影響別人,而是猶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
在德國文學中,我發現其光輝在於它對婦女自我犧牲的愛情偉大力量的承認。這種思想幾乎滲透到所有的德國文學作品中,尤其是在歌德的《浮士德》中表現得最為顯著。
那曇花一現,不過是象徵而已。
人間的缺憾,也會成為圓滿。
那無法形容的,這裏已經完成。
婦女的靈魂引導我們永遠向上。
所有讀過的法國作家中,我最喜歡莫里哀和拉辛。巴爾扎克和梅里美的作品很清新喜人,猶如陣陣海風襲人。阿爾弗雷德•繆簡直不可思議!至於雨果,儘管在文學上我並不是非常喜歡他,但卻十分敬佩他的才華,他的卓越的
漫主義。所有偉大詩人、作家,他們都是人類永恆主題的表現者,是他們用自己非凡的偉大作品把我引入了真善美的境界。
我是否説得太多了,但是實際上我只説了自己最喜歡的一些作家。也許人們會認為我閲讀面很窄,這是一種錯誤的印象。其實,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值得欣賞,比如卡萊的獷以及對虛偽的憎厭,華爾斯華綏的鼓吹天人一體,以及愛胡德古怪驚人之筆,赫裏克的典雅還有他詩歌中飽含的百合花和玫瑰的香味兒,都對我有深遠的影響。同樣的,我也喜歡惠蒂爾的熱情正直,喜歡馬克•吐温——誰能不喜歡他呢!天神們也喜歡他並賦予他全能的智慧,為了不使他成為悲觀主義者,又在他的心田上織起一道愛和信仰的彩虹。我愛司各特的不落俗套、潑辣和誠實。我愛所有像洛厄那樣的作家,他們的心池在樂觀主義的陽光下泛起漣漪,成為歡樂善意的源泉,有時帶點憤怒,有時又有同情與憐憫。
總而言之,文學是我理想的樂園,在這個樂園裏,我享有一切權利。沒有任何覺上的障礙能夠阻止我和作者以及作品中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