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美元死穴與黃金一陽指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債務貨幣之下,美國將永遠無法償還國債、公司和私人債務,因為還清債務之,也正是美元消失之時。美國的總債務非但不會減少,隨著債務利息利滾利的雪球效應和經濟自然增長的貨幣需求,美國的債務總量將會持續上升,而且速度越來越快。
3。美國的“債務懸河”與亞洲人民的“白條”美國80年代的發行的規模空前的國債,由於利息頗高,極大地引了私人和非銀行機構的投資者,外國中央銀行也趨之若鶩,在這個現有美元的迴
重新使用的過程中,新美元創造較少。到了90年代,由於打垮了世界主要競爭貨幣,美元國債仍然搶手,進口
常商品的價格在第三世界國家貨幣普遍貶值的情況下,也顯得格外便宜,美國出現了高增長低通脹的黃金歲月。2001年以來,由於反恐戰爭的龐大開支和80年代以來大量發行的各種期限的國債紛紛到期,以及越來越大的利息支出,迫使美國發行更多的國債來替換老國債。從1913年到2001年,美國在87年裡一共積累了6萬億美元的國債,而從2001年到2006年,短短的5年多的時間裡,美國竟增加了近3萬億美元的國債,美國聯邦國債總量已高達8萬6000億美元,並以每天25。5億的速度增加著。美國聯邦政府的利息支出已在政府開支中高居第三位,僅次於醫療健康和國防,每年高達近4000億美元,佔其財政總收入的17%。
從1982年到1992年,美國貨幣增發尚處在“溫和增加”狀態,年均增加8%。但從1992年到2002年,美國貨幣增發進入“快車道”達到了12%。從2002年開始,由於反恐戰爭和刺瀕臨衰退的經濟的需要,在戰後利率接近最低點的情況下,美國貨幣增發速度達到了驚人的15%。其實,從美國國債增發的陡度來看,一切已屬必然。美聯儲在2006年3月宣佈停止m3廣義貨幣統計報告並不是偶然的。
2001年911以來,葛林斯潘為挽救股市和債券市場,不顧後果的把利率從6%迅速降到1%所造成的美元信貸暴漲,使美元在全世界氾濫成災,人們終於明白了,原來美元其實是印著綠花紋的紙片。全世界的主要美元持有者幾乎同時撲向了房地產,石油,黃金,白銀,大宗商品等美聯儲變不出來的東西。一位法國投資者說:“紐約人能發行美元紙幣,但只有上帝才能發行石油和黃金。”其後果就是,原油價格從22美元一桶上漲到60美元,黃金、白銀、白金、鎳、銅、鋅、鉛、大豆、糖、咖啡、可可等價格分別是2002年價格的120%到300%。但經濟學家仍然信誓旦旦的說通貨膨脹只有1-2%,人們不
想起馬克。吐溫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三種謊言:謊言、該死的謊言和統計數字。
更加令人不安的是美國的總債務已高達44萬億美元,這些債務包括聯邦國債,州與地方政府債務,國際債務,私人債務的總和。這些債務平攤到每一個美國人身上高達近15萬美元,一個四口之家要負擔近60萬美元的債務。在私人債務中,最令人注目的就是數目龐大的住房按揭貸款和信用卡欠款。
如果以5%的保守利息計算,44萬億美元每年需要支付高達2。2萬億美元的利息,幾乎相當於美國聯邦政府全年的財政總收入。在全部債務中,近70%的債務都是1990年以後“創造”出來的。現在的美國已經不可能再發動80年代初的高利率戰爭來套牢第三世界國家了,因為美國本身已經嚴重負債,任何高利率的政策都無異於經濟自殺。
債務“金錢化”再加上部分儲備金這一超級放大器,已經嚴重透支了美國人民未來的財富。到2006年,美國人所上繳的個人收入所得稅的總額,在聯邦政府那裡僅稍事停留,就立刻全部轉入銀行系統以支付債務美元的利息。個人繳納的所得稅沒有一分錢用到了政府身上,各地區的教育開支主要靠當地的地產稅收入,全美國的高速公路建設和維護用的是汽油稅,對外用兵的戰爭費用恰好等於美國公司繳納的公司稅。換句話說,3億美國人被銀行家“間接徵稅”了幾十年,而且還要年復一年被繼續盤剝下去。美國人民的儲蓄,則通過長期通貨膨脹被銀行家的“潛在稅收”再刮掉一層皮。
先不論美國的債務人是否還能還得清這利滾利的債務,問題是美國政府壓兒就沒有打算償還國債。美國政府只是不斷地用永遠增加的新債券去替換老債券(debtrollover)以及老債務所累積的利息,循環往復,直至永遠。正如美聯儲費城銀行指出“在另一方面,
益增加的眾多分析家現在認為國債是非常有用的,甚至是(經濟的)福音。他們認為國債完全不需要減少。”是啊,如果一個人可以不斷靠借越來越多的債務來過著奢侈的生活,而且可以永遠不用還錢,天底下只怕再也找不到這樣的好事了。這種聽起來類似“經濟永動機”的“好事”現在正在美國大行其道。這些經濟學家們認為可以用不斷增加債務來永遠享受“美好生活”的想法,與認為一國可以靠多印鈔票就能致富的思路,並沒有本質區別。
這些學者們還進一步指責亞洲和其它國家過多的儲蓄才是造成世界經濟結構失調的本原因,這種得了便宜還賣乖的論調已足以證明其學術道德已墮落到何等觸目驚心程度。亞洲國家過多的儲蓄?他們哪裡還有過多的儲蓄呢?這些幾十年辛苦積攢的儲蓄正在源源不斷地通過購買美國國債,被美國
進了這個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經濟永動機”的“偉大試驗”中去了。
亞洲國家“出口導向”的經濟對美國國債的需求,就像毒上癮一般,一刻不被人
血,就會周身不通泰。而美國也樂得拿這種實質上“永不償還”的國債來給亞洲人民打白條。不過,亞洲國家最終必然會意識到,為了區區5%的美國國債名義回報,冒的卻是美元資產無法挽回的劇烈貶值的實質風險,無論如何不是一件合算的投資。
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指出,如果中國停止平均每星期幾十億美元國債的購買量,美國經濟就會有大麻煩,但是中國經濟由於向美國出口萎縮也會有大麻煩,事實上,雙方已經陷入“金融恐怖平衡”的狀態。
4。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霸盤生意”如果每年以利滾利方式增加的至少2萬億美元的利息支出遲早會被“創造”出來進入貨幣系統的話,儘管其中一部分可以用更高債務的代價往未來堆積,另外一部分利息美元增發也足以造成顯著的通貨膨脹,但奇怪的是,美國的通脹(cpi)似乎並不明顯。國際銀行家的魔術是怎樣玩兒的呢?
竅門在於必須有納大量貨幣增發的去處,這就是近十幾年來畸形膨脹起來的金融衍生品市場。
20年前,全世界的金融衍生產品的名義價值(notionalvalue)總額幾乎為零,到2006年,這個市場的總規模已經達到370萬億美元!相當於全世界的gdp總和的8倍多。其增長速度之快和規模之大足以撐破任何正常的人類想象力。
金融衍生產品的本質是什麼呢?和美元一樣,也是債務!它們是債務的打包,它們是債務的集合,它們是債務的集裝箱,它們是債務的倉庫,它們是債務的喜馬拉雅山。
這些債務被作為資產充斥著對沖基金的投資組合,也是這些債務被保險公司和退休基金當做資產放在賬戶上。這些債務被易著,延期著,擠壓著,拉伸著,滾動著,填充著,掏出著,這是一個債務的盛宴,也是一個賭博的盛宴。在紛繁的數學公式背後,只有空和多兩個選擇,每一張合同都是一次賭博,每一次賭博都必見輸贏。
既然是數百萬億美元的豪賭,這個賭場上必有莊家。誰是莊家呢?就是美國的最大的5家銀行,它們不僅是重量級的玩家,而且是做的是“霸盤”生意。
美國財政部公佈的2006年第二季度的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市場報告中指出,美國最大的5家銀行,摩大通(jpmorganchase),花旗集團等,佔全部902家銀行金融衍生產品總和的97%,收入佔94%。在所有銀行金融衍生產品類別中,規模最大的是“利率產品類”(interestrate),佔整個盤子的83%,名義價值為98.7萬億美元。[9。4]在利率產品類別中“利率掉期”(interestrates)佔絕對優勢。
“利率掉期”的主要形式是,在一定期限內,用“浮動利息現金”去
換“固定利息現金
”
易一般不涉及本金。其主要用途是以“更低的成本”來“模擬”長期固定利率債券的運作。使用這種工具最多的就是美國兩大gse(governmentsponsoredentity)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這兩家超級金融公司用發行短期債券來資助30年固定利息的房地產貸款,輔之以“利率掉期”來對沖未來利率變化的風險。
在98。7萬億美元的利率衍生產品中,摩大通獨佔鰲頭,佔有74萬億的分額。在金融領域中,10:1的資金槓桿比例進行投資已屬非常“冒進”了,100:1則是“瘋狂型”投資,90年代著名的超級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基金”(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在兩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指導下,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複雜的風險對沖數學模型,擁有著世界上最先進的計算機硬件設施,在以這一槓杆比例投資時,一不留神就輸了個
光,還險些拖垮整個世界的金融體系。摩
大通做利率衍生產品時的槓桿潛在比例竟然高達626:1,堪稱世界之最[9。5]。
摩大通實際上做的是利率衍生產品市場的“霸盤”生意,它是幾乎所有對沖利率走高風險公司的對家。換句話說,絕大多數人需要在投資時防止未來利率突然暴漲,而摩
大通則向所有人保證利率不會暴漲,它賣的就是這樣一種保險。
是什麼神秘的水晶球能讓摩大通敢冒如此驚天動地的風險,來預測只有格林斯潘和美聯儲到時候才知道的利率變化呢?合理的答案只有一個,摩
大通本身就是美聯儲紐約銀行最大的股東之一,而美聯儲紐約銀行是一家不折不扣的私營公司,摩
大通不僅可以比其他人更早得知利率變化的消息,更是利率變化政策的真正制定者,而遠在華盛頓的美聯儲“委員會”僅僅是個執行機構而已,利率政策的變化並非像世人想像的那樣在美聯儲定期會議上才投票臨時決定的。當然,投票過程是
真的,但是投票人從一開始就是被國際銀行家們安
好的。
所以摩大通做的是穩賺不賠的買賣。這就好比摩
大通是一家能夠人工控制降雨量的公司,而它賣的是洪水氾濫的保險,它當然知道洪水什麼時候氾濫,它甚至知道洪水要淹沒哪個地區。
愛因斯坦曾說過,上帝不擲骰子。摩大通敢玩金融衍生市場的“霸盤”生意,同樣不會擲骰子。
隨著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規模爆炸的成長,政府的監管早已遠遠落後了。大量衍生產品的合同是在正規
易市場之外進行的,也叫做“櫃檯
易”(overthecounter),在會計制度上,也很難將衍生產品的
易與常規商業
易相類比,更不用說稅務計算和資產負債核算了。由於其規模龐大,金融槓桿比例嚴重偏高,對家風險難以控制,政府監管疏鬆,對於金融市場而言不啻為一枚定時核彈。
正是由於這個投機市場的空前繁榮,大量吶了美國債務利息支付所“創造”的天文數字的
動
。只要鉅額新增發的美元和海外迴
的美元被這個高速旋轉的市場所裹攜進去,而不至於大量洩
到其它市場上,核心通貨膨脹指數就會奇蹟般地被控制住。同理,一旦金融衍生市場崩盤,我們將見識到世界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金融風暴和經濟危機。
5。政府特許機構(gse):“第二美聯儲”
“許多金融機構似乎並不理解這些(gse所發行的短期)債券的風險質。投資者們誤以為他們的投資完全可以避免(gse)的信用風險,原因是在危機發生的時候,他們認為有足夠的預警時間可以等這些短期債券在幾個月後到期時從容套現。問題在於,當金融危機出現時,gse的短期債券會在短短的幾個小時最多幾天之內完全喪失
動
。儘管任何一個投資者可以選擇退出,但當所有投資者同時逃離時,誰也跑不掉。就像銀行擠兌時發生的情況一樣,由於這些短期債券所依託的房地產資產無法快速變現,從整體上來說,爭相拋售gse的債券的嘗試不會成功。”[9。6]美聯儲聖路易斯銀行總裁威廉。波爾,2005年政府特許機構(governmentsponsoredentity)在這裡指美國政府特許授權的最大的兩家房地產貸款的公司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c)。這兩家公司負責建立美國房地產貸款的二級市場,其發行的以房地產為抵押品的債券(mortgagebackedsecurities)總額高達4萬億美元。實際上美國銀行系統所發放的7萬億美元的房地產貸款中的大部分,都轉賣給了這兩家公司。他們把這些長期的房地產按揭打成包,做成mbs債券,然後在華爾街出售給美國的金融機構和亞洲的中央銀行。在他們所發行的mbs債券和他們從銀行手中收購的房地產按揭貸款之間存在著一個利差,這就構成了這兩家公司的利潤來源。據統計,美國有60%的銀行持有這兩家公司的債券的資金超過銀行資本的50%。[9。7]作為上市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都是以追求利潤為導向,對他們而言,直接持有房地產按揭貸款更加有利可圖,在這種情況下,利率波動、按揭提前償還和信用風險都將由他們自己承擔。當美聯儲從2002年開始漫長的升息過程時,房利美和房地美卻開始大量吃進並直接持有房地產按揭貸款,其總額到2003年底已高達1。5萬億美元。
作為承擔如此龐大債務的金融機構本該小心謹慎規避風險,其中最重要的策略就是使資產和債務的期限(duration)吻合,否則利率波動的風險將難以控制。其次,應該避免以短期融資支持長期債務。傳統的保守方式就是發行長期可回收債券(callablebonds),使得資產和債務時限達到同步,同時鎖定利差,這樣就可以完全避免利率波動、按揭提前償還兩大風險。但是,實際上這兩家公司卻主要使用長期固定債券和短期債券來進行融資,其短期融資的規模高達每週必須滾動(rollover)300億美元的短期債券,從而使他們自己暴在高度風險之下。
為了規避利率波動的風險,他們必須採取複雜的對沖策略,如使用債務和“利率掉期”(interestrates)產生一種短期債務+未來固定利息現金的組合,來“模擬”長期債券的效果。用“掉期期權”(stion)來對沖按揭提前償還風險。除此之外,他們還使用“不完備動態對沖”(imperfectdynamichedging)策略,對短期可能的利率劇烈波動來個“重點防守”對長期不太可能的利率振盪則是“疏於設防”通過這些措施,一切看起來都是固若金湯,成本也頗低廉,似乎是個完美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