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衝突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二百三十一章衝突歷七年十月初一。御前內閣全體會議。

據議程,汪廣洋提出將臺灣、瓊州島、琉球島、廣西建設成為大明蔗糖生產中心。滿足國內市場。臺灣、海南地理偏僻,人口不多,發展農耕,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開荒修水利,更需耍大規模地移民,可是現在大陸上的人口本身都不夠用,如何能調出百姓到這兩處“荒島來?

農牧研究所和當的官府分別到臺灣島和瓊州島實的考察了一番,幾級商議,終於確定以製糖業為發展重點。

首先,甘蔗製糖法在中國歷史悠久,前唐年間,唐太宗遣人前往天塹學習當時比較先進的熬糖法,幾十年後便發明了滴漏製取白糖法,即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設施,將蔗汁熬至相當濃度後倒入瓦溜(漏斗形陶器)中,從上淋入黃泥漿,藉助黃泥漿的附脫製取土白糖。

進入前宋年間,更多的製糖方法被髮明,文士王灼還專門編寫了一部製糖專著一《糖霜譜》。到了大明之後,憑藉雄厚的工業基礎和先進的科研技術,大明很快就研製出了水力三榨糖機,即保證了多重壓榨的功能,又提高了效率;發明了多效蒸罐,使得糖汁的濃度得到提高;發明了高速水力飛輪離心機,使愕糖汁中糖晶粒和糖完全分離,得到的不再是帶的糖。而是乾淨的砂糖;總結了石灰澄清法;加入了過濾設置。

如此一來,大明的製糖技術和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而隨著大明國內地安定,百姓們對糖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現有的生產工藝和能力已經不夠用。在另外一方面,雖然本、朝鮮從唐宋時學會了熬糖法,但是它們缺乏必要的原材料一甘蔗,所以產量不大。而瓜哇島、遣羅等地雖然即有原材料,又在宋時學會了製糖術,但是大明擁有更先進的製糖術,生產出來的砂糖據農牧研究所的人員推測,成本只有它們的一半。

所以農牧研究所認為這是一個前途極大的發展項目。向農牧部打了報告,要求進行大力扶植和發展。而正在為各自的島嶼治下如何發展而發愁的福建省、廣東薦聽說有這個好處,連忙也以地方官府的名義要求中樞上馬這一項目。而管轄著琉球群島的淅江省也趕緊了隊。

正當中樞和各省正在協商如何出資出人手進行製糖業大扶植時,廣西省聞訊也參與進來了。廣西山多地少,發展正常的農耕非常困難,但是它地處亞熱帶。可以大量種植甘蔗,因此也可以大力發展製糖業。

經過幾番醞釀和討論,最後確定下來一個方案計劃,就是中樞出設備和資金,地方出土地和人手。甘蔗種植業可以以大片土地進行規模化種植,只需要提供少部分技術和監工人員,僱傭大量的南海地區如原越陳地區百姓進行耕種就可以了。而製糖廠工人也可以從現在的安南省大量招募。現在還實行“軍管”的安南省正愁沒有地方分數百萬“原居民”經過一段時間的清剿,安南省反抗勢力和活動已經逐漸地減少和下降,不少原居民除了一部分被遷居占城之外,很大一部分以“逃難”的形式入真臘和遢羅等國。使得現在安南省人口足足少了一半多。

現在安南省留下的百姓都是想老老實實過子的人,既然他們已經成了大明的子民。官府也必須對他們的生活負責任,於是便以發展甘蔗種植業和製糖業為名開始向瓊州島、臺灣島、琉球島大批地移民。

製糖狹植和發展計劃已經經過數年的討論和醞釀,早就是非常成的,很多早期工作都已經開始了。

今天拿出來只是正式立項而已,所以很快便獲得了劉浩然的同意和學士會議的一致通過。據劉浩然制定的律法,學士會議算是最高國事決策機構了,在該會議上以少數服從多數通過的政策方略經過劉浩然的批准,內閣和各省地方必須遵照執行。

接著學部尚書羅復仁提出了幾項議程。

首先第一項是正式確定拼音聲調等語言規則和標點符號等文字規。

拼音是大明學部和國史館一直非常重視的重點項目。原本中國有反切這個注音傳統方法,該法是後漢末年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原理的啟示而發明的。後來唐代時,僧人守溫取漢字為三十六聲母,宋人又以韻書的韻母字作為韻母。反切法益為密,成為最通行的注音法。

但是反切法有很大侷限,首先是反切上下字都含有多餘成分,在拼合時有一定障礙;其次是反切上下字可用的字過多,使用的人難於掌握;還有就是有些窄韻,不得不偶爾借用其他韻的字作反切下字,造成切音不準確的弊病。尤其是隨著歷史的發生,中國官話也是幾經變化,聲母和韻母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用當代音去讀古人造的反切,自然不免隔膜。因此。隨著時間的發展。以前非常簡單的反切法變得異常的複雜,連很多讀書人都學不懂,完全喪失了其原本的含義。

劉浩然當政以來。他一直希望完善拼音等一整套漢語注音規則,使得普通老百姓和小孩很容易就學會了識字,也可以因為有這麼一套標準的注音規則,使的“老外”也很容易學習漢語。

劉浩然小學時學的拼音是還記得,可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他所學的拼音是以普通話為主,也就是改良過的北京方言,與大明免費的官話相差甚遠。有個這個侷限,劉浩然就不好開金手指了,只能進行相應的指導。

據劉浩然的指導,學部和國史館先就確定何種方言為官話進行了調查和研究。首先入選了是合肥方言,畢竟這是“帝王之鄉”有先天的優勢,但是合肥話免費區域過小,而且很多話語帶有的方特,其它地方的人不知道什麼意思。接著入選的是淮西”口,因為這裡聚集了大明很大一部分重臣。可是經過討論旦“三薦陷不少。

最後國史館和學部選定了京師南京話。原本南京話主是本地吳依之語,但是在後晉時期,皇室南渡,大批名士世家也隨之南下,在南京安居,帶來了當時的“官話”一洛陽話,經過上百年的融合發展,便形成了以洛陽話為主,摻雜了當地吳語的南京話。

而經過多年的戰亂和百姓遷徙,這時的中原話和北方話已經失去了四聲的入聲調,而南京話卻很好保留了。經過幾經討論,國史館和學部認為南京話有三大優勢:帝王都邑;接近中原官話;保全漢語傳統的四聲。所以最後確定南京話為官話。

在發展注音方面,國史館和學部產生了分歧,國史館堅持使用反切法,而學部卻準備採取新法。

在國史館忙著改良反切法,學部找上了通拉丁語的猶太和歐州傳教士。他們來到大明,首先第一件事情是學習漢語,而在他們心目中,漢語的標準便是南京話。這些傳教士由於需要四處傳教,所以算得上是語言天才。幾年下來,很有些傳教士算是通漢語了,一口南京官話比當地人說的還要“標準”這主要是他們用拉丁字母去註解每一個漢字。

相比國史館侷限於一國,學部的志向更加”遠大”它希望漢語拼音可以幫助其它國家的百姓學習漢語,從而將漢語推向全世界。因此,在前唐宋聲母、韻母的基礎上,學部組織人手與通拉丁語和漢語的傳教士聯手。很快據漢語的發音特點確定了二十三個元音和四十八個輔音,分別表示漢語的聲母和韻母,其中元音就用二十三個拉丁字母表示,而四十八個輔音則用拉丁字母的草體和變形來表示。

因為漢語是典型的聲調語言,而標準的南京話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小入聲五個聲調,而連在一起讀又會產生變調。這些都必須要能完整的表現出來。於是學部的學者便確定了五個聲調度數,分別用”2,3,4,三來表示,再用這五個聲調度數來表示五個聲調高低,如陰平聲調是高而平。叫高平調,發音時由度到度,簡稱巫;最特殊的是入聲,它是古代中原話遺留下來的,代表真古漢語完整的四聲系統,沒有它你本體會不出什麼是平厭。因此學部學者就用單個數字來表示入聲,如31。這一整套注音的好處是即方便大明百姓學習漢語。也方便學者們去研究其它語言,如拉丁語系和非洲語系,而其它國家的人,尤其是拉丁語系的人只要搞懂了這套注音方法和規則,則就可以很方便地學習漢。

但是這套方案受到國史館的反對,這些老夫子和儒生還是希望用反切來表示漢語語音。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經過改良後的反切法大明學子學起來雖然容易許多。但是對於老外來說依然是“天書”但是這些國史館的院士們卻認為,漢語我大明學子們學會就好了,外國蠻夷學不會是他們愚笨而已。

最後經過烈的爭辯,學部這套利於的注音方案受了劉浩然、太平學派、北方學派等勢力的力,尤其是大明商人集團和海軍部,他們深深地明白。海外貿易和探險,最大的問題就是語言的溝通,必須有一套既能讓別人容易學習漢語,大明子民又能輕鬆學習他國語的方法規則來。所以學部這套方案被擺上了內閣會議1接受學士會議的最後確定。

很快,這套注音方案被冠以《大明注音標準》的名頭被正式通過,將由學部和國史館聯合頌布,各學校將正式採用這套方案。學習漢語拼音和外國語。

接著學部尚書羅復仁提出了另外一個議程,對大明現行的諸多學科進行改名和分拆,以及對格物院、弘文院以及分支機構的職責明確。

隨著大明科研技術的發展,過去籠統的命名已經不合適了。據這個草案,格物院要分拆出物理、化學、生物,算學要改名為數學,農牧改名為農業,加上原本的天文學,地理學和醫學便組成了格物院的“八大金網”;弘文院要分拆出哲學、社會學、教育學、傳播學,商學要改名為經濟學,加上法學,算是弘文院的“六大金剛”劉浩然還準備據最新傳入的古希臘拍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設立政治學,專門研究研究國家及其賴以發揮治理效能的各種機構和制度。只是這門學科在當時的大明“太超前”了,有點駭人聽聞,所以就只好歸在社會學裡面。至於文學、語言學、史學則劃歸國史館。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