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衝突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羅復仁還提出新設工程院,將此前大明非常先進的機械製造、冶煉、營造建設、地理勘探、船舶製造、通運轉、
密機械、測繪、化工、兵器工程、農業工程全部劃在裡面。
按照劉浩然的想法,中國古人太注重“學以致用”了,結果學文科的就變成了“學而優則仕”少數學工科的文人就過於注重實用,經驗中來再回到經驗中去,雖然應用強,但是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不夠,研究方法上主要採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缺少實驗和分析。
劉浩然早就決心打破這一傳統,大明的教育體制已經完全打破了“學而優則仕”的傳統科舉制度,學歷試考和“公務員錄取試考”完全分開,一來打破了知識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局面,二來使得這些英不再將出路侷限於出仕之上,因為
據大明正在逐漸推行的改革,官員和司政雖然福利好,名聲好,還有“權力”的誘惑,但是責任也越來越重。而且這個責任需要承擔的後果也越來越大。任何想考司政、司法的
英們都需耍掂量一下,自己是否有能力去擔任這個職務,如果沒有能力,很有可能會因為一次錯誤喪失一生的前途。這,大批
英們轉向其他行業,如地位越來越高的,商嶇知梯1、醫。
在劉浩然的設想中,格物院、弘文院和國史館側重理論研究,而工程院則側重應用科學的研究,他們互相是可以“客串”的。如現在風頭正盛的劉承志因為其在天文、地理和社會學的造詣,一人兼任了格物院和弘文院兩院院士,工程院成立,也少不了他的一個院士身份。而三院一館的院士人選則由各大學相應學科的教授、副教授推舉產生,再由學部聘任,一般任期是終身制。滿六十五歲便可“退休”或期間自己。
羅復仁建議中還提出設立學會以及明確研究所和學會的職責。
研究所是負責具體學科的研究工作,它雖然也是三院一館的下屬機構,但一般都由相應部門贊助和監管,如機械研究所歸工部贊助和監管,兵工研究所歸陸軍部贊助和監管,船舶研究所歸海軍部贊助和監管;學會也是三院一館的下屬機構,但是它主要職責走進行學術以及對新的科研成果、行業技術標準的認定,如早前成立的地理學會,它即可以對地理勘探的贊助,也被授權對新發現的島嶼、大陸、海洋進行確認和正式命名,同時也包括對動植物等生物研究、發明成果的認定。
學士會議很快通過了羅復仁的幾項提議,各學科確定之後,各大學便據這一原則重新發定和增設專業學科。同時學士會議也通過了羅復仁關於加快大明格物、弘文諸專業學科的建設,增設南京工學院、東京工學院、武昌工學院三所理工大學的建議。
接下來便是禮部尚書胡惟庸提出建議,一是在南京大學、江蘇大學、淅江大學、安徽大學增設傳播學專業,以應對大明越來越發達的傳播業;二是申請開設南京戲劇學院小專門培養戲劇人才,申請開設南京音樂學院和南京美術學院,專門培養音樂、美術等藝術人才。
在得到學士會議通過之後。這攬子事情便要歸學部接手了。
不過商部尚書楊元呆提出的建議草案卻起了與會人士的強烈反。
楊元呆要求內閣制定律法,首先嚴大明各地百姓乞討,違者監
一年1重犯者勞役五年;二,各地城鎮居民百姓必須從事一項職業,並在當地官府登記確認,一年無業者加以重懲,勞役三年;這兩項說白了就是要把鄉村城鎮嚴
“小逸民逸夫小遊食。無籍之徒”;三,勞役者可發放至各地工廠做工等等十餘項。
看到這裡,劉浩然不由眉頭緊皺小他沒有想到這場衝突居然還是被擺到了大明最高國事會議上,而且是由楊元呆這位淮西派干將提出來的。
這場衝突早在數年前就開始產生,只是最近一段時間開始化而已。衝突的起源非常簡單,對勞動力的爭奪。大明的工商業迅速發展,尤其是工業的發展使得這一行業勞動需求
益增大。在開始的時候,各地的降軍、俘虜,每年恩赦令“解放”出來的地主豪強家的農奴,數以十萬計,總算是滿足了大明工業啟動的勞動力需求。可是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工廠需要更多的工人,商社需要更多的夥計,船隊需要更多的水手,港口需要更多的碼頭工人,一切需求都在不停地增長。而大明建立之後施行的《土地法》是保證廣大鄉村農民耕者有其地,廣大農民在經歷長期戰亂之後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田地1便一心開始耕種經營,一頭扎進了土地之中。
工商業只好從沒有田地分配的城鎮居民中招攬勞工,隨著不斷地發展,尤其是北伐和漠北戰事對兵工工業、仿織工業、鋼鐵工業等諸多工商業的刺,它們需要的勞動力達到了一個頂峰,而與之相反的是大批原本在戰亂中逃入城鎮的百姓被遣回原籍,重新分配田地,從事農業生產。到後來,工商業無計可施,只好仿效官府基礎建設的做法,利用農閒招募當地的農民,使得勞動力需求得到了部分緩解。
可是這就有一個,弊端,那就是農民出來打工是利用農閒掙點工錢,他們主要力還是放在農業上,一到了農忙時分便紛紛還鄉耕種和收穫,結果使得相應的工商業被人為的製造出“淡季”和“旺季農閒時是旺季,農忙時是淡季,這一淡一旺就嚴重地影響了工商業的正常運轉,減少了工廠主和商人們的收益。
當歐洲海路開通,來自歐洲、非州的需求將給大明工商業帶來一夫批訂單,可是這些工廠主和商人們卻發現已經沒有足夠的人手去生產這些訂單“淡旺”季的影響將變的更加嚴重。這使得這些工廠主和商人們不可忍受了,於是便開始動起腦筋來。
們把目光投向逃荒和行乞者,雖然大明的土地政策和社會福利制度還算完善。但是仍然有時不時出現的地方局部
自然災難使得當地的農民走上傳統之路,逃荒和行乞,加上官府賑災的場所一般都在城鎮,所以受災的百姓們便紛紛湧向城鎮。
此外還有大明各地關押的罪犯,由於新朝初定,這些年官府圍剿了不少佔地為王的盜匪,統統在各的監獄裡進行勞役,他們也是“上等”的勞動力。
這些工廠主和商人依仗自己是皇帝陛下重點“扶植對象。”於是便要求國家制定相應的律法和政策。以解決他們的勞動力不足的要求。開始的時候他們將這個要求訴求到新任工部尚書胡探,結果一向以民生為本的他給一口拒絕了。於是工廠主和商人只好又訴求到商部尚書楊元呆這邊。
楊元皋雖然是江南文人出身,但是從龍已早,身上早就打上了淮西派的印記,後來又加入到太平學派當中。當太平學派一些文人帶著工廠主和商人代表找到他,要求他為此出謀劃策時,他的心思便活泛開了。在他想來,皇帝陛下對丫坦懷業支持一向是不遺餘力地支持。現在他們遇到大問期1。又關係到大明財政收入的增加。肯定是要想辦法解決的。自己主動集擊,應該算是政績吧。
楊元呆的建議剛一提出。劉浩然還在那裡皺眉不語,羅復仁卻開口反對了:“此建議不妥。百姓受災,官府當安撫賑濟為上,怎麼還要落井下石?”羅復仁是江西學派的翹首,他雖然也支待發展工商業以足國用,但是這必須站在不影響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楊元最這一建議,很大一部分就是針對農民,試圖通過各種手段錄奪農民的田地,迫使他們進入工廠做工,這讓羅復仁如何能答應。
羅復仁一開口,劉基和宋鐮也開口了,支持他的言論,堅決反對楊元皋的“妄言建議”這三位一開口,楊元呆知道事情難辦了,羅復仁和劉基都是重臣,都掛著直學士的銜,可以直接在學士會議上投反對票。宋鐮雖然沒有掛直學士銜,但是他是江南學派和清的領軍人物,又是太子太傅,他出聲反對,不少直學士和大學士心裡都要掂量掂量。於是楊元皋把目光悄悄地投向了劉浩然。只要皇帝陛下支持,這項建議還是能夠在學士會議上通過的。
可是劉浩然把案卷一掩說道:“既然三位先生都說不妥,先放下。”句話就讓楊元皋心冷如冰,深知這次恐怕是闖了禍。果然不出所料,會議網一結束,消息便傳遍南京城。第二,江南學派便開始發難,上書通政司,說楊元呆建議是急功近利,妄動國本。劉浩然接下此上書,批了幾句便轉給了內閣。如此一來,楊元呆承受的壓力便劇增,而江南學派受此鼓舞,當即乘勝追擊,猛烈抨擊楊元皋與某部分工廠主、商人唯利是圖,不以國本為重。江南學派幾經挫折,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他們只是將矛頭指向楊元皋等一撮淮西分子和某些工廠主和商人。並將整個淮西集團和大明商業與其劃清開來。
劉浩然靜靜地看著這些,他非常惱火楊元呆和某些工廠主、商人的這一建議,大明工商業發展急需勞動力,這些他也知道,可是楊元果一行人的做法簡直就是在殺雞取卵。現在的大明還是要以農業為重,整個大明的農業網才才緩過勁來,他們就如此迫不及待了,難道不怕生出什麼事來。
最好的辦法就是發展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現在大明廢除人頭稅,執行田產賦稅。百姓們沒有什麼約束和壓力,人口增長將會非常迅速。而現在美洲已經發現,許多高產農作物即將被引入大明,歐洲海路也打通,他們值的學習的馬耕技術很快就會被引入,而且漠北、漠南的馬匹有的是,大明還少用來耕種的馬匹嗎?
所以說如果楊元皋等人有遠見,就應該制定出大力鼓勵農業生產的政策,當農業生產效率和總量大幅提高了,農業人口又迅速增長,再加以提高工資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政策引導,收農業富餘人口,自然就解決了工商業勞動力缺口。
最讓劉浩然無法諒解的是楊元呆等人居然提出讓勞役罪犯入工廠做工。劉浩然在大明實現的是“技術工人”方法,通過學校、專學、掃盲班努力提高工人的文化程度,也隨之提高了原本地位很低的工匠社會地位。現在楊元呆等人將勞役罪犯與工匠們混為一談,這豈不是讓天下百姓以後將工匠與罪犯視為一等,自己此前做的事情豈不是白做了,以後誰也還願意當工匠?
劉浩然不由在心裡罵楊元果等人是鼠目寸光,為了眼前的利益竟然不惜將來長遠的利益。十幾年時間都等不及了嗎?大明工商業因為勞動力缺乏產量提不上去又如何?大明現在雖然科技發展到了一定水平,但是依然不具備工業革命的條件,依然走得是“稀缺資源”和勞動密集生產模式,這種方式下還要大幅提高生產能力,肯定會影響農業生產,沒有商品出口。那些老外能把大明怎麼樣?要是百姓們沒有飯吃,就會釀成社會動亂!產量不足你價格賣高些嘛,還不是要賺那麼多錢,像這種“低技術附加值”的產品,你生產的越多價格就下降得越厲。
過了幾,大明勞工聯合會也起來上書,嚴厲斥責楊元呆等人的建議,說這是對廣大勞工**
地貶低和侮辱,想想也是,楊元呆等人將勞役罪犯與勞工混為一談。這些好不容易有了尊嚴和自信的勞工們如何能接受得了。
在各方的壓力,十月二十,商部尚書楊元呆向內冉提出辭呈,而李善長知道這個局面也保不住這位誰西派幹好了,只好接受辭呈,於是楊元皋成為第一個被民意“轟下臺”的內閣尚書大員。
江南派受此鼓舞,準備再接再厲向那些唯利是圖的某些工廠主和商人發起進攻時,一件大事的意外發生中止這次衝突。按察院總使秦從龍於十月二十二去世了,享年七十二歲。
劉浩然得知這一噩耗。決心平息這一次衝突。十月二十四,就在內閣宣佈為秦從龍這一開國元勳進行國喪時,大明勞工聯合會嚮應天府按察司起訴那二十七位向楊元最訴求並提出那項建議的工廠主和商人。
十一月二十八,在一月國喪期結束後,應天府按察司做出裁決,判定二十七工廠主和商人犯有侮辱罪,罰款五十萬圓。
這次衝突雖然逐漸平息下來了,但是不少人從中看到了許多東西,開始暗中醞釀和商議,一時間南京城裡暗湧動。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了明歷八年二月十
。劉浩然突然頒佈命令,對雲南採取軍事行動,這股暗
才被即將發生了大明統一戰爭暫時壓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