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敝屣榮華浮雲生死此身何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大理皇宮之中,段正明將帝位傳給侄兒段譽,誡以愛民、納諫二事,叮囑於國事不可妄作更張,不可擅動刀兵。就在這時候,數千裡外北方大宋京城汴梁皇宮之中,崇慶殿後閣,太皇太后高底病勢轉劇,正在叮囑孫子趙煦(按:後來歷史上稱為哲宗):“孩兒,祖宗創業艱難,天幸祖澤深厚,得有今太平。”但你爹爹秉政時舉國鼎沸,險些釀成鉅變,至今百姓想來猶有餘怖,你道是什麼緣故?”趙煦道:“孩兒常聽
說,父皇聽信王安石的話,更改舊法,以致害得民不聊生。”太皇太后乾枯的臉微微一動,嘆道:“王安石有學問,有才幹,原本不是壞人,用心自然也是為國為民,可是…唉…可是你爹爹,一來
子急躁,只盼快快成功,殊不知天下事情往往
速則不達,手忙腳亂,反而
糟了。”她說到這裡,
息半晌,接下去道:“二來…二來他聽不得一句逆耳之言,旁人只有歌功頌德,說他是聖明天子,他才喜歡,倘若說他舉措不當,勸諫幾句,他便要大發脾氣,罷官的罷官,放逐的放逐,這樣一來,還有誰敢向他直言進諫呢?”趙煦道:“
,只可惜父皇的遺志沒能完成,他的良法美意,都讓小人給敗壞了。”太皇太后吃了一驚,顫聲問道:“什…什麼良法美意?什…什麼小人?”趙煦道:“父皇手創的青苗法、保馬法、保甲法等等,豈不都是富國強兵的良法?只恨司馬光、呂公著、蘇軾這些腐儒壞了大事。”太皇太后臉上變
,撐持著要坐起身來,可是衰弱已極,要將身子抬起一二寸,也是難能,只不住的咳嗽。趙煦道:“
,你彆氣惱,多歇著點兒,身子要緊。”他雖是勸
,語調中卻殊無親厚關切之情。
太皇太后咳嗽了一陣,漸漸平靜下來,說道:“孩兒,你算是做了九年皇帝,可是這九年…這九年之中,真正的皇帝卻是你,你什麼事都要聽
吩咐著辦,你…你心中一定十分氣惱,十分恨你
,是不是?”趙煦道:“
替我做皇帝,那是疼我啊,生怕我累壞了。用人是
用的,聖旨是
下的,孩兒清閒得緊,那有什麼不好?怎麼敢怪
了?”太皇太后嘆了口氣,輕輕的道:“你十足像你爹爹,自以為聰明能幹,總想做一番大事業出來,你心中一直在恨我,我…我難道不知道嗎?”趙煦微微一笑,說道:“
自然知道的了。宮中御林軍指揮是***親信,內侍太監頭兒是***心腹,朝中文武大臣都是
委派的。孩兒除了乖乖的聽
吩咐之外,還敢隨便幹一件事、隨口說一句話嗎?”太皇太后雙眼直視帳頂,道:“你天天在指望今
,只盼我一旦病重死去,你…你便可以大顯身手了。”趙煦道:“孩兒一切都是
所賜,當年若不是
一力主持,父皇崩駕之時,朝中大臣不立雍王,也立曹王了。***深恩,孩兒又如何敢忘記?只不過…只不過…”太皇太后道:“只不過怎樣?你想說什麼,儘管說出來,又何必
吐吐?”趙煦道:“孩兒曾聽人說,
所以要立孩兒,只不過貪圖孩兒年幼,
自己可以親臨朝政。”他大膽說了這幾句話,心中怦怦而跳,向殿門望了幾眼,見把守在門口的太監仍都是自己那些心腹,守衛嚴密,這才稍覺放心。
太皇太后緩緩點了點頭,道:“你的話不錯,我確是要自己來治理國家。這九年來,我管得怎樣?”趙煦從懷中取出一卷紙來,說道:“,朝野文士歌功頌德的話,這九年中已不知說了金少,只怕
也聽得膩煩了。今
北面有人來,說道遼國宰相有一封奏章進呈遼帝,提到***施政。這是敵國大臣之論,
可要聽聽?”太皇太后嘆道:“德被天下也好,謗滿天下也好,老…老身是活不過今晚了。我…我不知是不是還能看到明天早晨的
頭?遼國宰相…他…他怎麼說我?”趙煦展開紙卷,說道:“那宰相在奏章中說太皇太后:‘自垂簾以來,召用名臣,罷廢新法苛政,臨政九年,朝廷清明,華夏綏安。杜絕內降僥倖,裁抑外傢俬恩,文恩院奉上之物,無問鉅細,終身不取其一…”他讀到這裡,頓了一頓,見太皇太后本已沒半點光采的眸子之中,又
出了幾絲興奮的光芒,接下去讀道:“…‘人以為女中堯舜!’”太皇太后喃喃的道:“人以為女中堯舜,人以為女中堯舜!就算真是堯舜吧,終於也是難免一死。”突然之間,她那正在越來越模糊遲鈍的腦中閃過一絲靈光,問道:“遼國的宰相為什麼提到我?孩兒,你…你可得小心在意,他們知道我快死了,想欺侮你。”趙煦年青的臉上登時
出了驕傲的神
,說道:“想欺侮我,哼,話是不錯,可也沒這麼容易。契丹人有細作在東京,知道
病重,可是難道咱們就沒細作在上京?他們宰相的奏章,咱們還不是都抄了來?契丹君臣商量,說道等
…
千秋萬歲之後,倘若文武大臣一無更改,不行新法,保境安民,那就罷了。要是孩兒有什麼…哼哼,有什麼輕舉妄動…輕舉妄動,他們便也來輕舉妄動一番。”太皇太后失聲道:“果真如此,他們便要出兵南下?”趙煦道:“不錯!”他轉過身來走到窗邊,只見北斗七星閃耀天空,他眼光順著斗杓,凝視北極星,喃喃說道:“我大宋兵
糧足,人丁眾多,何懼契丹?他便不南下,我倒要北上去和他較量一番呢!”太皇太后耳音不靈,問道:“你說什麼?什麼較量一番?”趙煦走到病榻之前,說道:“
,咱們大宋人丁比遼國多上十倍,糧草多上三十倍,是不是?以十敵一,難道還打他們不過?”太皇太后顫聲道:“你說要和遼國開戰?當年真宗皇帝如此英武,御駕親征,才結成澶州之盟,你…你如何敢擅動兵?”趙煦氣忿忿的道:“
總是瞧不起孩兒,只當孩兒仍是
臭未乾、什麼事情也不懂的嬰兒。孩兒就算及不上太祖、太宗,卻未必及不上真宗皇帝。”太皇太后低聲說道:“便是太宗皇帝,當年也是兵敗北國,重傷而歸,傷瘡難愈,終於因此崩駕。”趙煦道:“天下之事,豈能一概而論。當年咱們打不過契丹人,未必永遠打不過。”太皇太后有滿腔言語要說,但覺業一點一滴的離身而去,眼前一團團白霧晃來晃去,腦中茫茫然的一片,說話也是艱難之極,然而在她心底深處,有一個堅強而清晰的聲音在不斷響著:“兵戰戰危,生靈塗炭,可千萬不能輕舉妄動。”過了億因此崩駕。”趙煦道:“天下之事,豈能一概而論。當年咱們打不過契丹人,未必永遠打不過。”太皇太后有滿腔言語要說,但覺業一點一滴的離身而去,眼前一團團白霧晃來晃去,腦中茫茫然的一片,說話也是艱難之極,然而在她心底深處,有一個堅強而清晰的聲音在不斷響著:“兵戰戰危,生靈塗炭,可千萬不能輕舉妄動。”過了一會,她深深
口氣,緩緩的道:“孩兒,這九年我大權一把抓,沒好好跟你分說剖析,那是
錯了。我總以為自己還有許多年好活,等你年紀大些,再來開導你,你更容易領會明白。哪知道…哪知道…”她乾咳了幾聲,又道:“咱們人多糧足,那是不錯的,但大文人文弱,不及契丹人勇悍。保況一打上仗,軍民肝腦塗地,不知要死多少人,要燒燬多少房屋,天下不知有多少人家要家破人亡,
離子散。為君者
中時時刻刻要存著一個‘仁’字,別說勝敗之數難料,就算真有必勝把握,這仗嘛,也還是不打的好。”趙煦道:“咱們燕雲十六州給遼了佔了去,每年還要向他進貢金
,既像藩屬,又似臣邦,孩兒身為大宋天子,這口氣如何嚦得下去?難道咱們永遠受遼人欺壓不成?”他聲音越說越響:“當年王安石變法,創行保甲、保馬之法,還不是為了要國家富強,洗雪歷年祖宗之恥。為子孫者,能為祖宗雪恨,方為大教。父皇一生勵
圖治,還不是為此?孩子定當繼承爹爹志。此志不遂,有如此椅。”突然從
間拔出佩劍,將身旁一張椅子劈為兩截。
皇帝除了大閱兵,素來不佩刀帶劍,太皇太后見這個小孩子突然拔劍斬椅,不由得吃了一驚,模模糊糊的想道:“他為什麼要帶劍?是要來殺我麼?是不許我垂簾聽政麼?這孩子膽大妄為,我廢了他。”她雖秉
慈愛,但掌權既久,一遇到大權受脅,立時便想到排除敵人,縱然是至親骨
,亦毫不寬貸,剎那之間,她忘了自己已然油盡燈枯,轉眼間便要永離人世。
趙煦滿心想的卻是如何破陣殺敵,收復燕雲十六州,幻想自己坐上高頭大馬,統率百萬雄兵,攻破上京,遼主耶律洪基袒出降。他高舉佩劍,昂然說道:“國家大事,都誤在一般膽小怕事的腐儒手中。他們自稱君子,其實都是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小人,我…我非將他們重重懲辦不可。”太皇太后驀地清醒過來,心道:“這孩子是當今皇帝,他有他自己的主意,我再也不能叫他聽我話了。我是個快要死的老太婆,他是年富力壯的皇帝,他是皇帝,他是皇帝。”她盡力提高聲音,說道:“孩子,佻有這番志氣,
很是高興。”趙煦一喜,還劍入鞘,說道:“
,我說的很對,是不是?”太皇太后道:“你可知什麼是萬全之策,必勝之算?”趙煦皺起眉頭,說道:“選將練兵,秣馬貯糧,與遼人在疆場上一決雌雄,有可勝之道,卻無必勝之理。”太皇太后道:“你也知道角鬥疆場,並無必勝之理。但咱們大宋卻能不戰而屈人之兵。”趙煦道:“與民休息,頒行仁政,即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不是?
,這是司馬光他們的書生迂腐之見,濟得什麼大事?”太皇太后嘆了口氣,緩緩的道:“司馬相公識見卓越,你怎麼說是書生迂腐之見?你是一國之主,須當時時披讀司馬相公所著的〈資治通鑑〉。千餘年來,每一朝之所以興、所以衰、所以敗、所以亡,那部書中都記得明明白白。咱們大宋土地富庶,人丁眾多,遠勝遼國十倍,只要沒有徵戰,再過十年、二十年,咱們更加富足。遼人悍勇好鬥,只須咱們嚴守邊境,他部落之內必定會自傷殘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來,自能元氣大傷。前年楚王之亂,遼國
兵銳卒,死傷不少…”趙煦一拍大腿,說道:“是啊,其時孩兒就想該當揮軍北上,給他一個內外夾攻,遼人方有內憂,定然難以應付。唉,只可惜錯過了千載一時的良機。”太皇太后厲聲道:“你念念不忘與遼國開仗,你…你…你…”突然坐起身來,右手食指伸出,指著趙煦。
在太皇太后積威之下,趙煦只嚇得連退三步,腳步踉蹌,險些暈倒,手按劍柄,心中突突亂跳,叫道:“快,你們快來。”眾太聽監得皇上呼召,當即搶進殿來。趙煦顫聲道:“她…她…你們瞧瞧她,卻是怎麼了?”他適才滿口雄心壯志,要和契丹人決一死戰,但一個病骨支離的老太婆一發威,他登時便駭得魂不附體,手足無措。一名太監走上幾步,向太皇太后凝視片刻,大著膽子,伸出手去一搭脈息,說道:“啟奏皇上,太皇太后龍馭賓天了。”趙煦大喜,哈哈大笑,叫道:“好極,好極!我是皇帝了,我是皇帝了!”他其實已做了九年皇帝,只不過九年來這皇帝有名無實,大權全在太皇太后之手,直到此刻,他才是真正的皇帝。
趙煦親理政務,每一件事將是將禮部尚書蘇軾貶去做定州知府。蘇軾文名滿天下,負當時重望。他是王安石的死對頭,向來反對新法。元礻右年間太皇太后垂簾聽政,重用司馬光和蘇軾、蘇轍兄弟。現下太皇太后一死,皇帝便貶逐蘇軾,自朝廷以至民間,人人心頭都罩上一層暗影:“皇帝又要行新政了,又要害苦百姓了!”當然,也有人暗中竊喜,皇帝再行新政,他們便有了升官發財的機會。
這時朝中執政,都是太皇太后任用的舊臣。翰林學士範祖禹上奏,說道:“先太皇太后以大公至正為心,罷王安石、呂惠卿新法而行祖宗舊政,故社稷危而復安,人心離而復事。乃至遼主亦與宰相方曰:‘南朝遵行仁宗政事,可敕燕京留守,使邊吏約束,無生事。’陛下觀敵國之情如此,則中國人心可知。今陛下親理萬機,小人必有所動搖,而懷利者亦皆觀望。臣願陛下念祖宗之艱難,先太皇太后之勤勞,痛心疾首,以聽用小人為刻骨之戒,守天礻右之政,當堅如金石,重如山嶽,使中外一心,歸於至正,則天下幸甚!”趙煦越看越怒,把奏章往案上一拋,說道:“‘痛心疾首,以聽用小人為刻骨之戒’,這兩句話說得不錯。但不知誰是君子,誰是小人?”說著雙目炯炯,凝視範祖禹。
範祖禹磕頭道:“陛下明察。太皇太后聽政之初,中外臣民上書者以萬數,都說政令不便,害苦百姓。太皇太后順依天下民心,遂改其法,作法之人既有罪則逐,陛下與太皇太后亦順民心而逐之。這些被逐的臣子,便是小人了。”趙煦冷笑一聲,大聲道:“那是太皇太后斥逐的,跟我又有什麼干係?”拂袖退朝。
趙煦厭見眾臣,但親政之初,又不便將一群大臣盡數斥逐,當即親下赦書,升內侍樂士宣、劉惟簡、梁從政等人的官,獎懲他們親附自己之功,連拖病不朝。
太監送進一封奏章,字跡肥腴拔,署名蘇軾。趙煦道:“蘇大鬍子倒寫得一手好字,卻不知胡說些什麼。”見疏上寫道:“臣
侍帷幄,方當戍邊,顧不得一見而行;況疏遠小臣,
求自通,難矣。”趙煦道:“我就不愛瞧你這大鬍子,永世都不要再見你。”接著瞧下去:“然臣不敢以不得對之故不效愚忠。古之聖人將有為也,必先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物畢陳於前。陛下聖智絕人,
秋鼎盛…”趙煦微微一笑,心道:“這大鬍子
沒頭,倒會拍馬
,說我‘聖智絕人’,不過他又說我‘
秋鼎盛’,那是說我年輕,年輕就不懂事。”接下去又看:“臣願虛心循理,一切未有所為,默觀庶事之利害與群臥之
正,以三年為期,俟得其實,然後應而作,使既作之後,天下無恨,陛下亦無悔。由是觀之,陛下之所為,惟憂太早,不患稍遲,亦已明矣。臣恐急進好利之臣,輒勸陛下輕有改變,故進此說,敢望陛下留神,等到稷宗宗廟之福,天下幸甚。”趙煦閱罷奏章,尋思:“人人都說蘇大鬍子是個聰明絕頂的才子,果然名不虛傳。他情知我決意紹述先帝,復行新法,便不來阻梗,只是勸我延緩三年。哼,什麼‘使既作之後,天下無恨,陛下亦無悔’。他話是說得婉轉,意思還不是一樣?說我倘若急功近利,躁進大幹,不但天下有恨,我自己亦當有悔。”一怒之下,登時將奏章撕得粉碎。
數後視朝,範祖禹又上奏章:“煦寧之初,王安石、呂惠卿造立三新法,悉變祖宗之政,多引小人以誤國。勳舊之臣屏棄不用,忠正之士相繼遠引。又用兵開邊,結怨外夷,天下愁苦,百姓
徒。”趙煦看到這裡,怒氣漸盛,心道:“你罵的是王安石、呂惠卿,其實還不是在罵我父皇?”又看下去:“蔡確連起大獄,王韶創取煦河,章惱開五溪,沈起擾
管,沈括等興造西事,兵民死傷者不下二十萬。先帝臨朝悼悔,謂朝廷不得不任其咎…”趙煦越看越怒,跳過了幾行,見下面是:“…民皆愁痛,比屋思亂,賴陛下與太皇太后起而救之,天下之民,如解倒懸…”趙煦看到此處,再也難以忍耐,一拍龍案,站起身來。
趙煦那時年方一十八歲,以皇帝之尊再加一股少年的銳氣,在朝廷上突然大發脾氣,群臣無不失,只聽他厲聲說道:“範祖禹,你這奏章如此說,那不是惡言誹謗先帝麼?”範祖禹連連磕頭,說道:“陛下明鑑,微臣萬萬不敢。”趙煦初
大權,見群臣駭怖,心下甚是得意,怒氣便消,臉上卻仍是裝著一副兇相,大聲道:“先帝以天縱之才,行大有為之志,正要削平蠻夷,混一天下,不幸盛年崩駕,騰紹述先帝遺志,有何不妥?你們卻嘮嘮叨叨的舌噪不休,反來說先帝變法的不是!”群臣班中閃出一名大臣,貌相清癯,凜然有威,正是宰相蘇轍。趙煦心下不喜,心道:“這人是蘇大鬍子的弟弟,兩兄弟狼狽為
,狗嘴裡定然不出象牙。”只聽蘇轍說道:“陛下明察,先帝有眾多設施,遠超前人。例如先帝在位十二年,終身不受尊號。臣下上章歌頌功德,先帝總是謙而不受。至於政事有所失當,卻是哪一朝沒有錯失?父作這於前,子救之前後,此前人之孝也。”趙煦哼了一聲,冷冷的道:“什麼叫做‘父作之於前,子救之於後’?”蘇轍道:“比方說漢武帝吧。漢武帝外事四夷,內興宮室,財用匱竭,於是修鹽鐵、榷酤、均輸之政。搶奪百姓的利源財物,民不堪命,幾至大亂。武帝崩駕後,昭帝接位,委任霍光,罷去煩苛,漢室乃定。”趙煦又哼了一聲,心道:“你以漢武帝來比我父皇!”蘇轍眼見皇帝臉
不善,事情甚是兇險,尋思:“我若再說下去,皇上一怒之下,說不定我有
命之憂,但我若順從民意,天下又復擾攘,千千萬萬生靈啼飢號寒,
離失所,我為當國大臣,心有何忍?今
正是我以一條微命報答太皇太后深恩之時。”又道:“後漢時明帝查察為明,為讖決事,相信妄誕不經的
理怪說,查察臣僚言行,無微不至,當時上下恐懼,人懷不安。章帝接位,深鑑其失,代之以寬厚愷悌之政,人心喜悅,天下大治,這都是子匡父失,聖人的大孝。”蘇轍猜知趙煦於十歲即位,九年來事事聽命於太皇太后,心中必定暗自惱恨,決意要毀太皇太后的政治而回復神宗時的變法,以示對父親的孝心,因而特意舉出“聖人之大孝’的話來向皇上規勸。
趙煦大聲道:“漢明帝尊崇儒術,也沒有什麼不好。你以漢武帝來比擬先帝,那是什麼用心?這不是公然訕謗麼?漢武帝窮兵黔武,末年下哀痛之詔,深自詰責,他行為荒謬,為天下後世所笑,怎能與先帝相比?”越說越響,聲俱厲。
蘇轍連連磕頭,下殿來到庭中,跪下待罪,不敢再多說一句。
許多大臣心中都道:“先帝變法,害得天下百姓朝不保夕,漢武帝可比他好得多了。”但哪一個敢說這些話?又有誰敢為蘇轍辨解?
一個白髮飄然的大臣越眾而發,卻是範純仁,從容說道:“陛下休怒。蘇轍言語或有失當,卻是一片忠君愛國的美意。陛下親政之初,對待大臣當有禮貌,不可如訶斥奴僕。何況漢武帝末年痛悔前失,知過能改,也不是壞皇帝。”趙煦道:“人人都說‘秦皇、漢武’,漢武帝和暴害民的秦始皇並稱,那還不是無道之極麼?”範鈍仁道:“蘇轍所論,是時勢與事情,也不是論人。”趙煦聽範純仁反覆辨解,怒氣方消,喝道:“蘇轍回來!”蘇轍自庭中回到殿步,不敢再站原班,跪在群臣之末,道:“微臣得罪陛下,乞賜屏逐。”次
詔書下來,降蘇轍為端明殿學士,為汝州知府,派宰相去做一個小小的州官。
南朝君臣動靜,早有細作報到上京。遼主耶律洪基得悉南朝太皇太后崩駕,少年皇帝趙煦逐持重大臣,顯是要再行新政,不大喜,說道:“擺駕即赴南京,與蕭大王議事。”耶律洪基又道:“南朝在上京派有不少細作,若知我前去南京,便會戒備。咱們輕騎簡從,迅速前往,卻也不須知會南院大王。”當下率領三千甲兵,徑向南行,鑑於上次楚王作亂之失,留守上京的官兵由蕭後親自統領。另有十萬護駕兵馬,隨後分批南來。
不一,御駕來到南京城外。這
蕭峰正帶了二十餘衛兵在北郊
獵,聽說遼主突然到來,飛馬向北
駕,遠遠望見白旄黃蓋,當即下馬,搶步上前,拜伏在地。
耶律洪基哈哈大笑,縱下馬來,說道:“兄弟,你我名為君臣,實乃骨,何必行此大禮?”當即扶起,笑問:“野獸可多麼?”蕭峰道:“連
嚴寒,野獸都避到南邊去了,打到半
,也只打到些青狼、獐子,沒什麼大的。”耶律洪基也極喜
獵,道:“咱們到南郊去找找。”蕭峰道:“南郊與南朝接壤,臣怕失了兩國和氣,嚴
下屬出獵。”耶律洪基眉頭微微一皺,問道:“那麼也不打草谷了麼?”蕭峰道:“臣已
絕了。”耶律洪基道:“今
咱兄弟聚會,破一破例,又有何妨?”蕭峰道:“是!”號角聲響,耶律洪基與蕭峰雙騎並馳,繞過南京城牆,直向南去。三千甲兵隨後跟來。馳出二十餘里後,眾甲兵齊聲吆喝,分從東西散開,像扇子般遠遠圍了開去,聽得馬嘶犬吠,響成一團,四下裡慢慢合圍,草叢中趕起一起狐兔之屬。
耶律洪基不願殺這些小獸,等了半天,始終不見有熊虎等巨獸出現,正自掃興,忽聽得叫聲響起,東南角上十餘名漢子飛奔過來,瞧裝束是南朝的樵夫獵戶之類。遼兵趕不到野獸,知道皇上不喜,恰好圍中圍上了這十幾名南人,當即吆喝驅趕,
到皇帝馬前。
耶律洪基笑道:“來得好!”拉開鑲金嵌玉的鐵胎弓,搭步鵰翎狼牙箭,連珠箭發,嗤嗤嗤嗤幾聲過去,箭無虛發,霎時間倒了六名南人。其餘的南人嚇得魂飛天外,轉身便逃,卻又給眾遼兵用長矛攢刺,逐了回來。
蕭峰看得甚是不忍,叫道:“陛下!”耶律洪基笑道:“餘下的留給你,我來看兄弟神箭!”蕭峰搖搖頭,道:“這些人並無罪過,饒了他們嗎!”耶律洪基笑道:“南人太多,總得殺光了,天下方得太平。他們投錯胎去做南人,便是罪過。”說著連珠箭發,又是一箭一個,一壺箭不了一半,十餘名漢人無一倖免,有的立歸斃命,有的
中肚腹,一時未能氣絕,倒在地下呻
。眾遼兵大聲喝采,齊呼:“萬歲!”蕭峰當時若要出手阻止,自能打落遼帝的羽箭,但在眾軍眼前公然削了皇帝的面子,可說大逆不道,但臉上一股不以為然的神
,已不由自主的
了出來。
耶律洪基笑道:“怎樣?”正要收弓,忽見一騎馬突過獵圍,疾馳而過。耶律洪基見馬上之人作漢人裝束,更不多問,彎弓搭箭,颼的一箭,便向那人了過去。那人一伸手,豎起兩
手指,便將羽箭挾住。此時耶律洪基第二箭又到,那人左手伸起,又將第二簡明挾住,
下坐旗絲毫不停,徑向遼主衝來。耶律洪基箭發連珠,後箭接前箭,幾乎是首尾相連。但他發得快,對方也接得快,頃刻之間,一個發了七枝箭,一個接了七枝箭。
遼後親衛大聲吆喝,各長矛,擋在遼主之前,生怕來人驚駕。
其時兩人相距已不甚遠,蕭峰看清楚來人面目,大吃一驚,叫道:“阿紫,是你?不得對皇上無禮。”馬上乘者格格一笑,將接住的七枝狼牙箭擲給衛兵,跳下馬來,向耶律洪基跪下行禮,說道:“皇上,我接你的箭,可別見怪。”耶律洪基笑道:“好身手,好本事!”阿紫站起身來,叫道:“姊夫,你是來接我麼?”雙足一登,飛身躍到蕭峰馬前。
蕭峰見她一雙眼睛已變得炯炯有神,又驚又喜,叫道:“阿紫,怎地你的眼睛好了?”阿紫笑道:“是你二弟給我治的,你說好不好?”蕭峰又向她瞧了一眼,突然之間,心頭一凜,只覺她眼之中似乎有一股難以形容的酸苦傷心,照說她雙目復明,又和自己重會,該當十分歡喜才是,何以眼
中所
出來的心情竟如此悽楚?可是她的笑聲之中,卻又充滿了愉悅之意。蕭峰心道:“想必小阿紫在途中受了甚麼委屈。”阿紫突然一聲尖叫,向前躍出。蕭峰同時也
到有人在自己身後突施暗算,立即轉身,只見一柄三股獵叉當
飛來。阿紫探出左手抓住,順手一擲,那獵叉
入橫臥在地一人的
膛。那人是名漢人獵戶,被耶律洪基
倒,一時未死,拼著全身之力,將手中獵叉向蕭峰背心擲來。他見蕭峰身穿遼國高官服
,只盼殺得了他,稍雪無辜被害之恨。
阿紫指著那氣息已絕的獵戶罵道:“你這不自量力的豬狗,居然想來暗算我姊夫!”耶律洪基見阿紫一叉擲死那個獵戶,心下甚喜,說道:“好姑娘,你身手矯捷,果然了得。剛才這一叉自然傷不了咱們的南院大王,但萬一他因此而受了一點輕傷,不免誤了朕的大事。好姑娘,該當如此賞你一下才是?”阿紫道:“皇上,你封我姊夫做大官,我也要做個官兒玩玩。不用像姊夫那樣大,可也不能太小,都人家瞧我不起。”耶律洪基笑道:“咱們大遼國只有女人管事,卻沒女人做官的。這樣吧,你本來已是郡主了,我升你一級,封你做公主,叫做什麼公主呢?是了,叫做‘平南公主’!”阿紫嘟起了小嘴,道:“做公主可不幹!”洪基奇道:“為什麼不做?”阿紫道:“你跟我姊夫是結義兄弟,我若受封為公主,跟你女兒一樣,豈不是矮了一輩?”耶律洪基見阿紫對蕭峰神情親勢,而蕭峰雖居高位,卻不近女,照著遼人的常習,這樣的大官,別說三
四妾,連三十
四十妾也娶了,想來對阿紫也頗具情意,多半為了她年紀尚小,不便成親,當下笑道:“你這公主是長公主,和我妹子同輩,不是和我女兒同輩。我不但封你為‘平南公主’,連你的一件心願,也一併替你完償瞭如何?”阿紫俏劍一紅,道:“我有什麼心願?陛下怎麼又知道了?你做皇帝的人,卻也這麼信口開河。”她向來天不怕、地不怕,對耶律洪基說話,也不拘什麼君臣之禮。
遼國禮法本甚疏,蕭峰又是耶律洪基極寵信的貴人,阿紫這麼說,耶律洪基只是嘻嘻一笑,道:“這平南公主你若是不做,我便不封了,一、二、三,你做不做?”阿紫盈盈下拜,低聲道:“阿紫謝恩。”蕭峰也躬身行禮,道:“謝陛下恩典。”他待阿紫猶如自己親妹,她既受遼主恩封,蕭峰自也道謝。
耶律洪基卻道自己所料不錯,心道:“我讓他風風光光的完婚,然後命他徵宋,他自是更效死力。”蕭峰心中卻在盤算:“皇上此番南來,有什麼用意?他為什麼將阿紫的公主封號稱為‘平南’?平南,平南,難道他想向南朝用兵嗎?”耶律洪基握住蕭峰的右手,說道:“兄弟,咱二人多不見,過去說一會話兒。”二人並騎南馳,駿足坦途,片刻間已馳出十餘里外。平野上田疇荒蕪,麥田中都長滿了荊棘雜草。蕭峰尋思:“宋人怕我們出來打草谷,以致將數十萬畝良田都拋荒了。”耶律洪基縱馬上了一座小丘,立馬丘頂,顧盼自豪。蕭峰跟了上去,隨著他目光向南望去,但見峰巒起儲存,大地無有盡處。